洱海治理保护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2025年03月24日

本文作者:顾伯平 太和智库首席文化学者,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2013-2015)

正文4441字,读完约需10分钟。


2015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洱海治理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光荏苒,十年过去,洱海治理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高原湖泊、大理各族同胞的母亲湖,洱海承载着大理白族自治州数千年的自然演化史与人文发展史。洱海治理保护不仅是一场生态环境保卫战,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觉醒与价值重塑。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全民参与,洱海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的跨越,其文化价值体现在生态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融合、地域文化振兴、文旅产业升级、生态文明教育等多个维度。太和智库首席文化学者顾伯平基于文献研究,结合2003年至2007年亲身参加洱海治理保护的实践,对洱海保护的文化价值及时代意义进行了系统梳理,旨在从文化视角为生态治理保护提供参考。

 

一、洱海的独特文化地位

(一)地域文化渊源深厚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周边便出现以螺壳堆积为标志的“贝丘文化”。至南诏大理国时期(公元8-13世纪),洱海西岸的太和城、阳苴咩城相继成为地方政权的都城,形成“以海为池,倚山为屏”的都城营建智慧。对此《蛮书》有记,“都城四围有九重山,八十一溪水皆注洱河”,这也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山水格局的深刻认知。


(二)民族文化的记忆载体

白族民间叙事将洱海视为创世神话的核心场域。在《创世纪》史诗中,洱海被描述为“观音菩萨玉净瓶倾泻而成”。而另一种传说则更为动人,相传王母娘娘某日梳妆,侍女不慎打破妆镜,其中一半落到大理苍山脚下形成洱海,另一半掉落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形成日内瓦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开海节”,洱海当地渔民举行“祭海”仪式,通过焚烧甲马纸、向湖心投掷五谷,祈求捕捞丰收。这种传统仪式不仅有利于生态调节(通过阶段性禁渔维持鱼类繁衍),更通过周期性展演强化了集体历史记忆。此外,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四大美景亦以“洱海月”为压轴,彰显了洱海靓丽的文化韵味。


(三)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 

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在洱海地区交汇,催生出多元文化交融的“洱海文明”。崇圣寺三塔的建筑形制融合唐代密檐塔风格与印度窣堵波元素。白族民居的“三坊一照壁”格局,既适应高原季风气候,又暗含“天地人”三才哲学,同时,其灰瓦、白墙、彩画、堆塑、石础等建筑外形也是徽派、川派及中原各派建筑与大理地区传统建筑样式融合的结晶。非遗传承项目“绕三灵”情趣盎然,千年兴盛,每每令人流连忘返。白族“火把节”亦是长盛不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洱海时,曾记录当地“三月街”市集“百货俱陈,四远皆至”,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洱海地区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的枢纽地位。


二、洱海生态文化危机及治理保护意义

(一)生态退化引发的文化断裂

20世纪80年代后,洱海流域人口激增与旅游过度开发导致生态承压超限。2003年蓝藻暴发使洱海水体透明度降至0.5米以下,传统渔业遭遇毁灭性打击。据大理州渔业局统计,当地土生鱼类品种从34种锐减至12种,延续千年的“鱼鹰捕鱼”技艺也因无鱼可捕而面临传承危机。据双廊镇渔民杨氏家族口述史显示,其家族鱼鹰驯养技艺传承谱系在2010年后出现断代。同时,洱海水质恶化也对地方文化认知体系形成冲击。白族传统历法中的“海潮卦”本用于指导农渔业生产,但随着洱海水文规律紊乱,这套基于长期生态观察的知识系统逐渐失效,以至老一辈村民感叹:“现在的洱海已经不会‘说话’了。”

 

(二)治理保护工程的文化修复效应

在洱海治理保护实践中,制度创新与文化认同形成共生关系。2003年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主导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体系,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风险金抵押和一票否决制,将洱海保护任务分解到州、市、县、乡、村各级,并创新河段长、湖管员等制度,确保责任到人。同时,通过明察暗访、媒体曝光等监督手段强化制度执行,形成“重奖重用、重罚重处”的奖惩机制。思想宣传工作方面,力求简明直白接地气,提出“要像爱母亲一样爱洱海”“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洱海清,大理兴”“洱海治理无小事,洱海之水金不换”等理念,将传统生态伦理与现代治理需求结合,形成了“全民治湖”的社会共识。当地村民自发组建“洱海卫士”队伍,并通过生态廊道徒步、垃圾分类积分制等行动,将生态责任内化为文化自觉。法治建设方面,大理州出台《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将传统生态智慧转化为现代法律规范,法制文化得到具体彰显。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斥资修建四米高、六米宽、雨污分流的环洱海地下载污排污干渠,该渠功能立体综合,当年即被主流媒体报道为“百年工程,一百年不过时”“大理的马路一百年不用挖”。人们更是形象地称,这是为洱海戴上了生态文明的“钻石”项链。在此基础上,2015年启动的“洱海保护七大行动”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使湖水透明度回升至2.5米以上。更具文化意义的是,相关工程采用了“古法+科技”协同策略:在疏浚底泥时,借鉴明代《大理府志》记载的“竹笼装石固堤法”;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保留了传统“海菜花—菱角—鱼群”共生系统。这种治理方式不仅重建了生态系统,更让白族等当地各民族传统治水智慧重获新生。此外,环湖生态廊道建设还创造出新型文化空间。129公里的廊道串联起46处历史遗迹与非遗工坊,游客可通过扫码获取白族大本曲《洱海颂》的虚拟现实演绎。喜洲严家大院将扎染作坊改造为生态教育营地,青少年在体验植物染料制作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洱海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知识。

 

三、洱海治理保护的文化价值

(一)身份认同的仪式化重构

在洱海治理实践中,传统仪式被赋予新的环保内涵。2021年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将民间“封湖祭海”习俗制度化,规定每年5-9月为法定禁渔期。在此期间,各村举办“放生会”,由当地主庙祭司主持放流洱海特有的大理裂腹鱼苗。这类活动通过仪式展演,将环保规范内化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而当地民众的切身利益也从中获得了充分体现。例如,洱海水质从2015年的Ⅲ类提升至2023年的Ⅱ类,透明度达2.5米,海菜花等“水质风向标”重现湖面。生态改善催生“生态廊道骑行”“苍山洱海马拉松”等文旅新业态,年接待游客近亿人次,当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20%。

 

(二)传统知识的创新性转化

科研团队与白族匠人合作,将传统材料工艺应用于治理工程。例如,剑川木雕技艺被用于制作人工鱼巢的木质框架,其榫卯结构既符合鱼类产卵需求,又比金属支架更耐腐蚀。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启发科研人员研发出银离子缓释净水装置,在六联村试点中使污水处理效率提升17%。白族传统舞蹈霸王鞭在洱海保护中焕发新生。2009年,霸王鞭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当地民俗艺术家李六妹带领艺术团教学800余场,向数千名年轻人传授技艺。洱海边的中小学每年举办霸王鞭文艺汇演,将生态保护融入教育体系。大本曲《保护洱海,从我做起》等文艺作品也进一步强化了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三)“洱海经验”的全球推广

中宣部曾将“洱海治理保护”作为2024年中欧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向法国、瑞士等国家进行宣传推介,“洱海经验”也成为全球城市近郊湖泊治理的一个新标杆。其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的转型,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生态—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好声音》等综艺取景洱海,进一步推动“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文化意象走向世界。


四、以文化牵引构建洱海治理保护创新体系

(一)通过文化生态地图指导洱海治理管控

绘制“洱海文化生态双遗产地图”,对周城扎染村、喜洲稻田等文化敏感区域实施“红黄绿”分区管理。红色核心区禁止商业开发,黄色缓冲区允许有限制开展文化体验项目,绿色外围区发展生态农业。


(二)构建洱海历史文化数字孪生系统

1.重建唐宋洱海水系变迁模型

一是通过卫星遥感(如Landsat、Sentinel)获取洱海历史影像,结合文献记载的唐宋时期(即洱海流域南诏、大理国时期)水文记录,如《大理国渊源记》,构建时间序列数据集。同时,引入古气候数据同化技术,如集合卡尔曼滤波,将历史文献中的水位、降雨等定性描述转化为可计算的数值模型,提升模型精度。


二是基于水文模型(如SWAT、HEC-HMS)与AI驱动的时空预测算法,模拟唐宋时期洱海流域的径流、蒸发及人类活动,如农业灌溉,对水系的影响。通过对比现代水文模型与历史同化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并生成动态可视化水系变迁动画,展现“千顷碧波连天”的历史景观。


2.运用数字技术保护洱海濒危非遗技艺

一是对相关濒危技艺进行精准记录。针对鱼鹰捕鱼、海菜腔演唱等非遗项目,采用光学动作捕捉(如Vicon、OptiTrack)与惯性捕捉(如Xsens)技术,记录传统捕鱼动作、唱腔韵律及服饰细节。运用高保真音频采集设备,同步记录非遗表演中的器乐伴奏与自然环境声,形成多模态数字档案。

 

二是提升虚拟仿真与交互体验。在AI技术平台中构建虚拟洱海场景,通过动作捕捉数据驱动鱼鹰、渔民等数字角色,重现传统捕鱼场景;开发海菜腔演唱AR互动教学模块,让用户可跟随虚拟歌者学习唱腔。利用区块链技术对非遗数字资产进行确权,支持用户生成内容(UGC)与文化创意衍生品开发。


3.打造沉浸式洱海文化遗产传播平台

一是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与地面激光扫描数据,构建覆盖洱海流域2.5平方公里的厘米级精度三维模型,包含苍山、生态廊道、古建筑等文化地标。通过AI技术分析水质监测站、气象站等实时采集的数据,动态映射洱海水体透明度、藻类分布等生态状态,支持用户查看“实时数字孪生湖”。

 

二是开发多主题沉浸式场景,增强文化体验与教育功能。比如,可让用户通过“穿越”至唐宋时期,参与水陆交通、渔业贸易等场景互动,了解洱海文化演变;通过虚拟化非遗技艺制作流程,如扎染、木雕等,让用户可在线体验并生成个性化数字作品;运用VR/AR技术,推出“苍洱生态课堂”,通过虚拟实验模拟污染治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三是加强全球传播与协同治理。洱海治理是中宣部中欧文化交流常态项目,需通过多元平台和多语言界面,以“洱海经验”为典型案例,加强对生态—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的中国生态保护治理模式的对外宣传展示。同时,集成国际科研数据,如UNEP水环境模型,支持跨国联合模拟及治理策略优化探讨。


四是强化技术支撑与协同创新。加强对洱海治理保护相关数据(如水质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的管理更新,构建标准化数据库,支撑多模型协同;同时,采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相结合模式,通过GPU集群实现高分辨率渲染与实时仿真,并将时延降至50ms以内,以确保为治理保护工作落实提供有效数据支持。此外,还可运用系统学习和区块链技术,保护非遗数据隐私及相关数字资产版权。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深刻体现了文化自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洱海治理保护实践表明,当一片湖泊的文化基因库足够丰富时,生态修复便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博弈,而是文明延续的必然选择,并最终会实现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特别是“文化金山”的价值跃升。洱海治理为全球城市近郊湖泊治理提供了“生态—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的参考案例与中国方案,进一步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战略远见。而这种将文化DNA注入生态治理保护的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也必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具人文温度的实践参考。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