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国际风云变幻,中俄关系都将从容前行

2025年03月06日

本文作者:吴海龙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正文2279字,读完约需5分钟。


编者按:此文根据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2025年2月28日在中俄三亚对话会上的致辞整理而成。


一、中俄当前共同面临的国际风云

中俄作为世界上两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在各领域、各层级保持深度交流,不断增强双方互信,开展更紧密的合作,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中俄都面临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国际形势出现魔幻般变化的挑战。特朗普虽然是美国的总统,但把整个世界都搞得鸡飞狗跳。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变得更加赤裸裸、更加有恃无恐。其所作所为对现行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准则以及现行的国际机制和体制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连美国的一些盟友也哀叹,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朋友可能是致命的。


特朗普上台后,美欧关系出现了严重裂痕,欧洲人对美国的不信任加剧,跨大西洋关系的根基发生了一些动摇。欧洲人再次认识到,美国人靠不住,欧洲还要自己靠自己。下一步欧美关系危机会演变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结束俄乌冲突是特朗普政府志在必行的事情。但如何结束冲突,美国与欧洲存在巨大分歧。俄乌冲突有可能得到解决,但谈判的过程会十分艰难,且短时间内达成一个有关各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并不容易。正像普京总统所说,不是喝杯咖啡、见个面就可以解决的。俄乌冲突的解决与俄美关系的改善是两个维度的问题。美国急于尽快结束俄乌冲突,是不想为这场冲突白白浪费金钱,同时要把乌克兰的安全责任甩给欧洲人承担。至于俄罗斯,美国似乎不想与俄罗斯成为敌人,但美国也未必会成为俄罗斯的朋友,而欧洲始终会把俄罗斯视为最大的威胁和挑战。


特朗普对华采取什么政策,也是各方高度关注的问题。从现在的观察看,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对外政策在不少方面都拿中国说事,诸如收回巴拿马运河、购买格陵兰岛、限制芯片对中国的出口、限制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加大推进对人工智能的投入等,似乎都是出于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考虑。甚至有人认为,特朗普想尽快结束俄乌冲突是为了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对付中国。我的基本看法是,不管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做出什么样的变化和调整,把中国作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和挑战是不会改变的,把遏制中国作为其外交安全战略的重点是不会改变的,而且会长期持续下去。中国对美国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美方如愿意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也不会拒绝,但不会牺牲自身的利益去讨好美国。中美需要做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国的这一立场是十分明确的,也是一以贯之的,不会因为美国哪个党、哪个人上台而改变。美国如果非要与中国硬杠死磕,中国会奉陪到底!


中国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不会受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影响。中国也不担心因俄美改善关系而受到影响,乐见俄乌冲突得到和平解决。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不会改变的,中俄继续深化在各领域的合作是不会改变的,中俄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和协调、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不会改变的。过去几年,中方即使在俄乌冲突问题上面临着美西方巨大的压力和威胁,但还是顶住压力,不惧威胁,坚定地发展与俄的关系,展现了中国的决心和定力。

 

二、对中俄关系发展的一些建议

第一,中俄双方都要从长远的眼光看待中俄关系的重要战略价值,深刻地认识到中俄关系在国际大变局中保持稳定的战略意义。中俄的合作对于维护中俄自身利益,对于维护世界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对于维护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的利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俄的合作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计。中俄的合作不应受外部各种因素变化的干扰和影响,更不应受地缘政治变化的干扰和影响。中俄关系应经得起重大国际问题的考验。


第二,中俄务实合作是中俄关系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不断地打牢这一基础,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在各领域的合作远没有到顶,可合作的领域和潜力还十分巨大。双方都需要有更大的决心和毅力,需要有更开放的思路和想象力,需要有大手笔的举措,当然更需要面向行动,落到实处。

 

第三,中俄双方要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国际事务不能任由美国等西方国家说了算。美国在国际上无视国际法,无视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完全从一己利益出发,罔顾国际社会的利益,强取豪夺,搞“大棒”政策,这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样子。我们要对这种霸权、霸道、霸凌的“三霸”行为予以明确的反对和抵制。中俄要加强在联合国安理会、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上合组织等国际机构中的合作。要团结全球南方国家,支持它们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合法权利,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和代表性。要改善现有国际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让全球南方国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的生力军。

 

第四,中俄要加强在各领域的交流。不能因为中俄有着广泛的官方交往和交流机制,就忽视了民间交流。中俄民众的相互好感度和认可度是中俄关系的基础。目前,中俄两国民众的好感度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也是稳定的。但部分中俄民众,包括学者、专家,对中俄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存有偏见和误解。对此,中俄无论是官方还是媒体和学者,都要积极地加以引导。对不实信息要及时澄清,对误解和偏见要及时解释说明,对影响两国关系和伤害两国民众感情的事,切不可当“吃瓜群众”,更不能跟风炒作火上浇油,要坚决予以制止。

 

中俄两个大国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有一致的看法。双方如何增信释疑,除了官方渠道的沟通和对话外,可通过民间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方便把问题谈开、谈透、谈深,也更方便求同存异和聚同化异。我相信,我们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坦诚沟通予以妥善解决。总之,双方一定要善用民间渠道,加强双方在各领域的对话和沟通。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