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在邦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副院长
正文2270字,读完约需5分钟。
随着特朗普2.0时代高调开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更深刻、更复杂的阶段加速演进。2025年将是具有特别历史分量的一年,中国经济走向也将更加举足轻重,举世瞩目。
一、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已渡过疫情后最困难的时期,这是中国经济继续稳中向好的基础条件
中国经济增长在2022年第二季度触底(0.4%),当年全年增速也只有3%。疫情结束后两年,中国经济起起伏伏,回升缓慢而艰难。这种情况是多重负面因素叠加交织的结果:一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大,全国范围内土地财政终结,各级政府收入锐减。二是疫情背景下,国内服务业整体下滑,税收锐减。同时,疫情防控财政支出巨大,导致各级政府财政负债运行,大量公共建设项目资金不能如期到账,直接影响社会流动性。三是特朗普第一任期启动继而由拜登政府扩容加码的对华贸易战、科技战、心理战和舆论战严重干扰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运行节奏。四是俄乌战争加剧地缘政治紧张,推高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胀水平,美联储开启加息进程,严重压缩了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空间。五是美西方借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之机发动舆论战和心理战,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公开声称中国经济是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疫情结束后两年,全局性的财政困难、普遍的流动性短缺,以及持续性的信心低迷叠加交织,使中国面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未曾有过的经济下行压力。
令人欣喜的是,疫情结束后两年,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国顶住内外压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果断实施宏观精准调控,及时有效地遏制住了经济下滑。2023年和2024年,中国GDP分别增长5.4%和5%,两年八个季度最低增速4.5%,不仅没有陷入国内外很多人“预测”的全面衰退,反而呈现出诸多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了重大突破,“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牢牢占据全球产业制高点,半导体产业也百花齐放,成熟制程芯片和人工智能承压逆势崛起,震撼全球。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增长5%,出口增长7.1%,实现“质升量稳”,新能源汽车出口连续两年全球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超过30%。
二、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可望基本稳定,出现逆转的概率不大
一是美国对华贸易战已成强弩之末。尽管特朗普以历史性大比分胜选开启第二任期,执政信心爆棚,但2025年的世界、美国和中国均已今非昔比。目前,特朗普已对中国加征10%关税,难免使中国对美出口承压,但考虑到美国持续6年的对华贸易战成效不彰,很多产品很难在根本上实现对华替代,相关关税负担最终还是会转嫁到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身上。与此同时,金砖国家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认同响应,中国外贸承压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二是世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料能有所缓解。俄乌战争持续近三年,已成为俄罗斯、乌克兰乃至美西方不可承受之重,结束俄乌战争也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外战略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中东,最新一轮阿以冲突高峰已过,尽管冲突根源短期难以完全消除,但也不大可能分化重组引爆新的结构性冲突。在中国周边,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决意开启历史与战略反思,推动日本外交革命;韩国总统尹锡悦政治赌博失败,身陷囹圄,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大概率“有惊无险”;印度、澳大利亚对追随美国“印太战略”心生疑虑,美“印太战略”陷入“放不下、推不动”的尴尬境地,中美西太战略博弈呈现攻守异位趋向。
三是全球流动性短缺将有所缓解。虽然美联储减缓降息进程,特朗普开始普遍加征关税,但在特朗普着力振兴美国实体经济背景下,美联储短期难以回归加息周期。欧盟等其他发达经济体遭受美多年加息周期困扰,已开始不同程度地实施货币宽松政策。除非爆发大规模极端地缘政治风险,否则不大会出现全球流动性短缺局面。
三、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正步入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叠加优势、政策透明度及连续性合力效应放大的新阶段
科技进步加速是指,随着研发积累、人才集聚以及技术的迭代发展,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和转化速度越来越快,并呈现短期扎堆井喷态势。2024年11月珠海航展以来短短两三个月,中国就有各类无人装备、新一代战机、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量子芯片、“深度求索”(DeepSeek)开源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科技成果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产业叠加优势是指,随着国家、地区产业门类的增多,产业集群效应显现,特别是在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同步面世的背景下,中国各领域、各产业彼此交融助力发展之势愈加明显。例如,近年来华为等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在农业、采矿、港口等领域推动垂直应用型人工智能,就是半导体、人工智能、5G通讯技术与相关领域、行业的叠加,并已展现出巨大的规模化高附加经济效益。
政策透明及连续性同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政策透明和连续性确保了经济发展的可预见性,这意味着投资和消费信心,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政府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促进数字化转型;致力于发掘统一大市场潜力,促进消费升级;特别是坚持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整顿与稳定金融市场,推进基础设施投资,积极化解债务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2025年,所有这些政策措施都可望继续得到贯彻落实,从而有效稳定、提振投资消费信心。
简言之,2025年中国经济难免面临外部的不确定性风险和内部的结构性挑战,但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经济韧性、政策支持、内需潜力、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多重优势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可以预期,202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稳定增长,并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