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时代引领的全球化

2021年07月06日
本文作者:刘克苏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正文6707字,读完约需17分钟。

 

一、太空人的新视角

 

(图片来源:baidu.com)

 

创新需要打破旧习惯、寻找新视角。在地球上寻找新视角,很需要刻意反向思维,甚至做倒立运动,倒过来看世界。失重状态的太空人寻找新视角,不需要刻意做反向思维和倒立运动,因为太空人自然在做全方位自由旋转运动,视角不断变换。这是基本的不同。太空人的创新思维基础是全方位旋转的,是没有“地基”的。没有地基、没有“立场”、全方位自由旋转,一旦形成习惯、变成天性那就不得了,那就“神”了。

 

这个基本的不同,就是一个有地球重力,一个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地球重力。

 

除了长期的失重状态,太空人还会经历短暂的超重、各种不同于地球的重力状态,比如月球、火星乃至水星、金星的重力状态,飞出太阳系后,进入其他星球的重力状态,等等。

 

太空时代会开启一种崭新的全球化,并将一直引领这种全球化。

 

二、全球化种种

 

全球化可以分为两种,按照生活空间力量配比来分:

1 、地球人的全球化;

2、太空人引领的全球化。

 

全球化也可分为三种,由三种动力推进:

1、正向全球化,即正向力驱动的全球化,指向开放合作;

2、逆向全球化,即反向力驱动的全球化,指向独立自主;

3、超全球化的全球化,指向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的高度平衡,可称为超动力的全球化,或者升维的全球化,跳出全球的全球化,醍醐倒灌的全球化,背负青天朝下看的全球化,“上帝”视野的全球化,太空时代引领的全球化,奔向“神类”的全球化,等等。

 

正向逆向并不是区分好坏,正向力也可能损害全球化,反向力也可能培育全球化。

 

三、地球人的地球对太空人的地球

 

地球是地球人的地球,太空是太空人的太空。这是初级的划分。

 

地球人掌控地球的时候,全球化是地球人的全球化。这时候真可以说:地球是地球人的地球。

 

(图片来源:pinterest.com)

 

但当太空人出现的时候,地球就不一定是地球人的地球,全球化就不一定是地球人的全球化了。随着力量的消长,地球的全球化,会从地球人的全球化,慢慢过渡到太空人引领的全球化。

 

四、太空人的全球化思维

 

当地球人第一次飞上太空,作为第一个太空人“背负青天朝下看”的时候,他对于地球整体的球形认识,就不只是一种思考,而是一种切身体验了。这是一种全球化的真实体验。而在地球上,假如不做深度的超尘拔俗的思维修炼,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只能靠在地球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物联网等的“重力活动”来极力接近全球化,但怎么做也还是地球人盲人摸象的碎片式全球化,不可能是太空人那种全球入眼的体验全球化。

 

(图片来源:rti.org.tw)

 

简单说,红尘中的地球人要极力拓展思路、打开心胸才能吃力地接近抵近全球化,而太空人天生就是全球化的。地球人跳舞可以模仿太空步,但终究受到地心引力的牵制,舞步的重心始终在身体下方。失重空间的太空人就绝对不同了,他们的“舞步”没有重心,没有所谓的下方,或者说,身体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舞步”的重心、“下方”或“支点”,引发身体的整体性运动。身体的这种全新体验固化后,会形成全身记忆,引发思维模式的彻底更新,即形成真正的身脑一体的全球化思维,或称“整体思维”“全方位思维”“球体思维”“无立场无死角思维”“全息思维”“变废为宝生态循环思维”“至善无废物思维”——不产生思维垃圾的思维,也即最有效最经济最节约最丰富的思维。但最惊艳的叫法是:太空思维或太空人思维。人们需要一部《太空词典》,才能定义全球化。

 

而从前的思维,则该叫做地球思维或地球人思维。就是说,始终待在地球上是很难领悟地球、把握地球的,跳出地球来反观地球、反控地球反而更容易领悟地球、把握地球。高屋建瓴,居高临下,跳出地球升入太空,是真实全球化的第一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上。地球的美,需要和地球相隔一点距离,才能够欣赏。这是个立场问题,屁股决定脑袋。

 

不仅仅是个美的欣赏问题,还有太空人时时刻刻、实实在在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首先是安全性,活下来第一重要。近地空间根本没有地球人的生活条件,生活所需的大气和水分,以及气压、重力和温度等等,太空和地球都迥然不同,稍一不慎就危及生命。太空人必须把地球带走,才能抛开地球;必须穿戴地球,才能游离地球;必须变成地球,才能不要地球。这就是一切载人航天器、太空舱、空间站甚至出舱活动的太空服等的首要功能,它们尽管各式各样,大小不一,功能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小地球”。“小地球”和真地球也有一个最基本的区别:地心引力的有无。其次的基本区别就是:体积的大小。

 

五、太空人的“小地球”

 

这种“小地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数字的,或者是模拟和数字兼容的。通过模拟和数字技术,地球人把地球整个地压缩、变形、变质、改造后,重新整个地创造出来,然后带着这些各式各样的自创“小地球”进入太空。这是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是一个创世纪。这就是地球和太空的“双向全球化”:一方面,是太空技术反哺、促进“地球的全球化”;另一方面,是在地球技术基础上创造的太空技术所构造的生活环境,是以“小地球”模式推进的“太空的全球化”。

 

在这个创世纪,地球历史上的一切学问,简称为地球学或地球人学,都全部向太空学集中、积聚、集成并且不断创新,不断地变成太空学、航天学、太空人学。数字地球终将在太空学的引领下推进,这是一个大趋势。数字地球人也必将在数字太空人的引领下演化,这也是一个大趋势。物质地球向数字地球的变换,肉体人乃至灵肉人向数字人的演化,不断证明着“万物皆数”。而数字地球向物质地球的反向赋能,数字人向肉体人或灵肉人的反向赋能,则不断证明着“凡数皆物”。与此相伴,就是地球时代向太空时代的生活环境升级,地球人向太空人的人种换代。在飞出太阳系后,太空人、航天器还会把太阳系带走,把自己的航天服和航天器变成一个个“小太阳系”,就像脱离地球时带走一个个“小地球”一样。那时候,除了“太空的全球化”,还会有“太空的太阳系化”。那是下一个升级换代,因为飞出太阳系之后极其漫长的星际航行中,进入“失光空间”,长期没有阳光,不带着太阳系一起航行,是不可能持久的。那时候,航天器必须模拟太阳和太阳系,必须变成一个个“小太阳系”,正如目前的航天器必须模拟整个地球,变成一个个“小地球”。

 

六、一步登天、分步演进

 

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亘古未有、一步登天的升级换代进程,其中会有一些过渡阶段。

 

大致说来,生活环境演化的基本进程就是——

▼地球时代→空-地时代→地-空时代→太空时代

空-地时代以地球为主,太空为辅。地-空时代以太空为主,地球为辅。这是两个过渡阶段,可以简写为空地时代、地空时代。

 

与此相应,人种演化的基本进程就是——

▼地球人→太空-地球人→地球-太空人→太空人

或者称为——

▼人→神-人→人-神→神

与此相应,就有——

▼人类社会→神-人社会→人-神社会→神类社会

神-人社会是地球人(人)为主,太空人(神)为辅;人-神社会是太空人(神)为主,地球人(人)为辅。

 

“天宫”“嫦娥奔月”等,将不再是纯粹的神话或比喻,而会越来越变成真实的生活进程。

 

当然地球物种也会同时演化为太空物种,众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都将经历地球生物到太空生物的转化进程——

▼地球生物→空-地生物→地-空生物→太空生物

 

七、“地问” 对 “天问”

 

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古老“地问”,就变成人造神还是神造人的全新“天问”。二者的逻辑架构是一样的。但许多地球人长期困在地球上,缺乏整体的球形的生态循环的思维修炼,就不免纠缠在谁生谁的问题上为难自己,跳不出来。一旦跳出地球升入太空,这些纠缠都会瞬间烟消云散。当然,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聊天的话头,一种戏说,让自己开开心,那是可以的。

 

升入太空后,地球一目了然,胸怀全球就水到渠成了。把地球分成东半球西半球,分成北半球南半球,是权宜的方便法门,不必执著。地球上的鸡和鸡蛋的区分,也是一样,可以权宜地方便地说“鸡生蛋”或者“蛋生鸡”,不必太当真。当真你就输了。因为,当太空时代在我们地球人的手中逐步推出时,我们亲手所创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其逻辑架构明明白白,并没有谁生谁的逻辑过程,有的只是一个同时并存、并生、并进的整体推导。所谓人造神,其实是因为我们人自己具有神性,而所谓神造人,也只是神本身具有人性,或者说神是从人演化而来的,因为人和神,人性和神性,在逻辑上是圆融的,可以说好像是循环的,实际是可以不证自明的。所谓圆融,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任何一个概念圆融了一切的概念,一切的概念都圆融在任何一个概念之中,必须整体把握、整体领会、整体运用,它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

 

那么,硬要问到底是人造神还是神造人,是没有意义的。为了方便,我们也不妨说人造神,或者说神造人,但也只是方便说法而已,需要得意忘言,不能死抠字眼。死抠字眼,我们就输了。这也说明,假如做纯粹的逻辑推导,那会比较吃力。假如动脑又动手,在实验中推导,那就比较轻松,常常会不证自明,恍然大悟,不思而得,得来全不费工夫。有宇航员发现自己常有灵感突然爆发,甚至有奇妙的视觉功能出现,比如闭着眼睛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看清了舱内的一切,以至于怀疑自己是否发生了幻觉。这就引发了人体科学研究的兴趣,需要长期的实验探索。许多的新领域新发现新突破在等待着我们,心灵再造、脱胎换骨的“物种变化”过程就在我们自身的肉体和心灵中发生着,演进着。

 

八、人工智能可以解放人的神性面

 

这一过程将是漫长的、激动人心的。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刚刚启动。无数的未知十分急迫地、简直是按捺不住地,在前头呐喊着,召唤着我们去破解。无数新职业新工作新业态新物种在前头潜伏着、躁动着,等待着我们去拥抱。其中一项就是通过人工智能的太空实验和运用,正推太空人的演化,同时“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势不可挡,回推地球人的演化。

 

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替代人,导致多数人失业,这种忧心是可以理解的,有助于我们防患于未然,但我们整体上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退一步说,人工智能即便会替代人,但它也无法替代太空人。准确一点说,无法替代具有太空思维的人。而太空思维,正是地球人的潜能,这种潜能的激发,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进步来刺激。人工智能根本上是解放人的,它将极大解放人的神性面。

 

假如说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外在工具有助于解放人的神性面,那么古老的中国修道功夫和养生技术却早已自行其是解放自己的神力了,不用借助于任何外在的工具。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一股原创力量,熔铸在空间站、月球站、火星定居点等一系列太空大科技平台上,与北斗导航等卫星群组成太空网,引领数字地球、数字月球、数字火星、数字太阳系等的建设,乃至智慧地球、智慧月球、智慧火星、智慧太阳系等的建设。

 

这种平台应该开放并造福全人类。在这种全人类共享的公共平台上,人们可以齐心协力,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可以在这方面先行一步,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展开工作,倡导并促成该领域国际立法的完善和创造,作为将要到来的太空时代各国在宇宙空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制度框架。

 

九、头部化趋势

 

这个国际太空治理的制度框架,应该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基于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此中国必须加紧建设相关的国内法体系,作为太空领域国际法体系商讨建设的国别法基础之一。

 

站在天顶制定战略、打造平台,是名副其实的顶层设计、顶层建设,正如动物界演化的头部化趋势,企业界发展的头部化趋势,胎儿孕育、幼儿发育的头部优先法则,都是头部引领全身全体的发展。

 

地球的发展将以太空的发展为引领,居高临下俯视全球的太空事业将成为牵动整个地球发展的头部,这个战略制高点时代正在到来,看不到这一点的必将落后于时代,丢失世纪发展的宝贵先机。中国应当奋勇争先,以强有力的独立自主工作和空前的开放合作,对人类和平发展太空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来源:chinatimes.com)

 

十、国际太空治理制度框架的思考

 

研究这种头部化的、醍醐灌顶式的设计和建设,会引出如下一些认识和议题——

 

1、作为决胜兵法的降维打击,曾经是“制空权”力压群雄,而太空时代将以“制太空权”取而代之。为此应弘扬“同一个人类,同一个太空”理念,严防太空争霸战。

 

2、正当人们为地球人社会老龄化少子化忧心忡忡之际,一个神奇的太空人社会却在悄悄孕育中了,太空人的胎儿已经在母腹中开始躁动了。

 

3、当今的太空技术还在原始阶段,进一步的发展将遇到极大瓶颈,目前的科技根本无法对付。比如不可思议的天文距离和所谓光速极限的尖锐矛盾,使光年计的星际航行望洋兴叹。

 

4、要突破诸如此类的瓶颈,就是人口再增加十倍,也不够用。担心人口太多,担心少子化老龄化,可能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太空时代的担忧可能是:人口太少,不够在太空开疆拓土;地球人寿命太短,还没干几百年工作就退休了。地球人、太空人扩大生育和长寿化高龄化,可能是太空时代的常态。

 

5、太空时代的另一个担忧可能是:许多工作缺人手。工作等人,而不是人等工作。担心人工智能导致大量失业,短期看是可以有的,长期看是不必要的。

 

6、太空时代,单枪匹马的精力不够用,单一机构、单一主权的财力和资源不够多,技术和产能不够全,市场不够大。个性自由、万众一心、公正阳光的举国体制是极好的选择,能够达成“以一当十”的效果。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打造个性自由、全球一心、公正阳光的“举地体制”,举整个地球之力,举整个人类之力,带着整个地球飞入太空时代,产生“以一胜万”的奇迹。

 

7、举地体制下,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8、中国式的举国体制可以早点探路,作为全球举地体制的一个先行试验区。下手操作的平台之一,就是中国空间站(含未来升级版)。这个平台可以拥有足够强的、可伸缩调整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以此类实验平台为基础,与各国共同探索相关的国际立法,确立成套的国际标准。

 

9、探路的主旨,就是摸索出一种发展模式,能使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有机融合,拧成一股绳,实现个性自由的集中统一,独立自主的团结合作。在这种模式中,逆向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种内生的必要运动,包含着独立自主、保护隐私、个性自由等的诉求,需要正面的理解、精心的保护、积极的呼应、周到的服务,以及国际国内法制的护航。

 

10、这里自然提出几个问题:由于某种外部原因而有点“意外”形成的单一主权决策建设运营的开放平台,是不是可以比一国主导、众多主权国家联合建设运营的对我封闭的平台更加有效、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透明、更加公正公平、更加全球化?是不是可以让各国的参与者更加平等、更加自由、更有积极性、更有获得感呢?究竟谁更可能走向真实的举地体制呢?可以尝试,可以积累经验,汲取教训。而且只要他国有意愿邀请中国,我们还是一如既往乐意加入多国合作的未来可能出现的国际性太空站。还有一系列经济学问题。比如,政府级别的公共产品平台,是不是具有公共生产力,是不是可以创造公共价值呢?政府究竟是必然由纳税人养活,还是也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身呢?政府人员是不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公共劳动者和纳税人呢?政府的工作是不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公共劳动呢?政府除了以劳动创造市场这个公共平台外,是否也具有某种市场竞争功能呢?政府级公共品的生产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呢?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中国空间站的决策运营,都具有理论基础和战略指导的意义。

 

11、单一主权(中国政府)领导、若干国企主导的中国空间站的全球化市场运营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包括民用航天、太空旅游、太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太空技术的民用化商用化等,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摊薄太空事业成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这一实验将会大大深化“所有制中立原则”和“竞争中性原则”的国际性研究,多方探索“公共资本如何引发、催化、导航、凝聚、惠及私人投资”,不断探测“全球公共产品的高风险种子投资如何获取长期高回报”的可能空间,丰富中国道路的理论修养。这个平台成功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尺是:参与工作的各国在互动中形成了互敬互助互惠互爱的氛围并且传承下来,有着持续的踊跃参与的热忱。

 

12、现有的航天教育体系难以满足引领太空时代科技教育的需要,中国有必要赶紧着手,逐步创建一个太空大学城,包括多所大学为龙头的一套终身教学体系,包括多种实验室研究室,选址可以考虑拥有航天发射中心、相对封闭运行的海南岛。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面向太空生活工作的胎教、幼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甚至老年教育,建成一条龙的教育体系。有些课程会在太空进行,大量课程会在天地互动。太空生物学自然在其中。太空生活需要顽强意志、良好体质、开放思路、包容心态、独立精神,需要艰苦锻炼,这对于富裕社会的教育改良,是十分重要的。要防止小富即安、大富即衰、物壮则老,太空历练是一剂良药。太空旅游必须经过太空教育体系的合格训练,通过艰苦奋斗才能获得资格,才能品味太空生活的风险和艰辛,享受太空劳动、太空休闲的幸福和快乐,亲身参与地球人向太空人的历史性转化进程。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