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变革——铁壳对话第二期

2020年12月1日
点击链接收听本文音频: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变革
正文2002字,读完约需5分钟。

导语:未来,你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吗?哪些行业会被人工智能技术颠覆?人工智能企业是否是投资的香饽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引起越来越多人关注和热捧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疑问。近期,太和智库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第二期“铁壳对话”(TI Tech Dialogue),多方专家围绕“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变革”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助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路,现将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主旨演讲嘉宾清单

沈仲军    清华同方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
杨    静    新智元创始人、CEO
谭铭洲    远望智库人工智能专家
游世学    北京中科汇联董事长
马    辉    安信证券保荐代表人
赵玉涛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智库专家
杜    枫    将门创投创始合伙人
孟    弘    招商局集团科技创新研究院
刘义华    太和智库研究员
曲双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李鹏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伊    迪    太和智库副理事长
张科峰    太和智库副秘书长、太和智库常务理事
陈江龙    太和智库副总编辑

 

“铁壳对话”现场

 

一、人工智能加速产业发展,未来各行业将进入“AI+”新时代

 

当前,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或专用人工智能阶段,其未来发展需要数据驱动以及更强的算力和算法支撑。人工智能具有超强的机器学习能力,采用智能策略和启发式算法,运用类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极大提升效率的同时大幅减少成本,并具有预测性和迭代性等特点。据统计,当前科技行业对人工智能运用最高,占比达37%,占比较高的其他行业还包括:专业服务18.2%,金融服务业16.6%,零售业9.1%,医疗保健和医药业8%,其后是消费品包装行业、电信汽车和装配行业、基础设施行业、旅游运输和物流行业。

 

当前,人工智能概念比人工智能应用要超前,成熟的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还未成型,大部分人工智能企业仍处亏损状态。目前很多企业只是“+AI”,而非“AI+”。从国内情况看,人工智能的主要商业应用有:智能打车软件及自动驾驶,无人超市及线上购物,会计核算记账、资金收付等领域使用的会计机器人,排污净化处理等企业的人工智能监测分析等。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把人工智能作为基础工具,并与传统产业结合,催生出新的商业应用,“AI+”成为未来传统产业升级迭代的重要路径。

 

二、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挑战

 

每一项颠覆性技术的应用都将对现有劳动结构和就业格局产生影响,人工智能更一度被视为人类就业的“重大威胁”,与会专家就此提出以下看法:

 

(一)未来易被人工智能取代、颠覆的工作及产业

 

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类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可重复的工作。人工智能在高度可重复性工作上,表现得更高效、更准确。二是“快思考”的工作。“快思考”是人脑的快速决策和反应,利用人工智能的“五秒准则”,可替代人类决策。三是低协调的工作。即同一工作单人或两人可以解决的重复性工作。四是高危险的工作。例如与核辐射、高空相关的高危险作业。

 

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属性,如果某产业数据能够被定义,且能够确定工作流程,人工智能的介入将大大改变其生产方式。比如医疗保健行业,联网嵌入式医疗设备的兴起,以及医疗大数据的辅助分析,使医生可以进行远程问诊,并做出有效诊断,患者在家就能看病。再如金融服务和保险行业,人工智能可预判欺诈交易,识别高价值的客户,简化客户贷款的审批流程,提高信用评估的效率。此外,物流、零售、交通、营销、安防、网络安全等行业,都有人工智能大显身手的空间。

 

(二)人工智能可能无法颠覆的行业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未来人类所有非创造性的工作都可被取代,但富有创造力、个性及情感的工作难以被替代。一是高智力战略咨询行业。人工智能可以对数据进行预测,但咨询市场的发展,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综合结果,人工智能难以进行量化及判断。二是强监管的行业。其特征是行政部门的直接介入管理,具有主观和动态变化的特点,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触及的领域。三是基于个人服务和创造力相结合的行业,比如艺术、文创、影视行业等。

 

三、不同发展时期的人工智能企业需有不同资本助力

 

企业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人工智能企业也不例外,不管是银行信贷还是股权投资,不同阶段的企业需要匹配不同的金融服务。对早期的人工智能企业而言,银行信贷对抵押和担保要求较高,风控模型属低风险偏好,因而选择风险投资(VC)或私募股权基金(PE)则相对合适。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会更加多元。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及产品研发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高投入,决定其更适合长周期投资,这也使得相关初创企业不易获得社会融资。如国家需从资金上对人工智能行业进行鼓励引导,可考虑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特点,开发出新的政策性银行贷款产品,并从国家层面设立一些担保机构、基金或政策措施来进行支持,使有关初创企业在研发的关键阶段能得到及时“输血”。

 

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任务:鉴别“伪智能”,推动“真AI”

 

前些年,人工智能产业站在了投资的“风口”,获得大量资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产业和市场的大浪淘沙,资本也渐归理性,大量“伪智能”公司被时代逐步淘汰。当今大国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留给我们极短的时间窗口,需集中优势资源对底层理论和“卡脖子”技术进行重点研发。因此,发展扶持人工智能产业,首先要具有辨别真伪智能的能力,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相关理论体系及专业知识架构;其次要着眼民生刚需,比如加强人工智能对农业、医疗、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结合,继续坚持技术为人类基本需求服务的发展理念。

 

当前,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基础类信息、数据、通信网络和计算体系,具备先进的互联网服务基础,为人工智能的成长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加之未来我国劳动人口呈下降趋势,使得提高生产效率、升级生产力的紧迫性大大增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应用为此提供了一条解决路径。然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仍将经历技术、人才、法律、治理、安全等多方面挑战,这需要产学政研等多方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互动机制,才能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快速成长,最终造福世界,造福人类。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