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说“景”

2020年10月01日
点击链接收听本文音频:景山说“景”
正文6636字,读完约需14分钟。

景山登高远眺北海公园

 

须晴日,登景山,赏美景。攀上顶峰,京城中心地标光亮夺目;万春亭上,京城内外风景奔来眼底;凭栏眺望,京城许多往事注到心头。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怎一个“美”字了得……

 

景山在元代前为荒郊野地。明朝靖难之役[1]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兴建了紫禁城。根据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说法,紫禁城之北是玄武的位置,当有山,因此挖掘紫禁城“筒子河”(皇宫护城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成为大内“镇山”,也称“万岁山”。因山下堆放过煤,故又曾被人称为“煤山”。明代沈德符[2]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相传其下皆聚石炭,以备闭城不虞之用。”[3]

 

记得1974年7月,我从南京调到北京工作,我服务的开国上将彭绍辉[4]首长驻地在景山东北角的吉安所右巷。那时每天总要绕着景山转几圈,业余和节假日亦多在景山公园内散步活动。不曾想当年每天的匆匆走过,为几十年后的思考和写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万春亭上信步揽胜

 

景山山脊有五座峰,每座峰上各有一座亭,自东向西依次为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揽亭。万春亭位于最高点,也就是北京城中轴线中心点和制高点。

 

攀上万春亭,东观朝阳,日出东方红胜火,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紫气东来,一阵阵鸽哨划过天际,报道着祖国的黎明;远眺京杭大运河,似看到了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看到了通州行政区行政副中心拔地而立,车水马龙,生机勃勃;看到了中国美术馆亭亭玉立,内敛辉煌,华夏艺术在这里收藏、布陈、传承;看到了北大红楼坚毅屹立,“五四新文化”的光芒映衬着“五四精神”生生不息。

 

西翥北海,太液池波光涌动,白塔下“琼岛春阴”(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远望是六峰连缀,逶迤南北的玉泉山,主峰上挺拔的玉峰塔映照在颐和园昆明湖的水面上,微风徐徐,湖光塔影,美轮美奂;中南海不灭的灯光点燃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希望;看眼前的景山前街上耸立着“三座门”,因大高玄殿临街大门是并排的三座门,所以老北京俗称“三座门”。明清时期,“三座门”就是规格极高的皇家道观,上世纪这里曾一度是军委办公厅驻地,这也为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南翔故宫,带你领略宫廷建筑的布局神韵与恢宏气势,仿佛驾驶着一艘万吨巨轮昂首航行在金色的海洋。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宫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过往和神秘的文化故事,也肩负着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每当走进故宫,看到朱墙黄瓦光辉夺目,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檐牙高啄错落有致,一景一兽栩栩如生的建筑艺术,不由自主地赞叹着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的结晶。肃然起敬的同时,却也不能不认识到故宫的每一根梁柱、每一组斗拱、每一片黄色琉璃瓦的瓦当,无不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艰辛。故宫是帝制皇权家天下统治者残酷统治和血腥压榨劳动人民民脂民膏的产物,统治者剥削并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堆砌而成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其直接的用途,也不过是为了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有效统治,同时可以使帝王及其家人过上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的生活。故宫,一处永远令人赞叹和引人深思的地方。

 

景山登高远眺故宫

 

北走蜿蜒,远眺燕山山脉,山势陡峭,浓翠叠嶂,气象万千;十三陵树晚萧萧,山色江声共寂寥;蜿蜒万里的长城又将你拉回现实,“……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远处位于中轴线两侧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国家体育场“鸟巢”,一方一圆,遥相呼应,构成了“人文奥运”的独特风景线;往下眺望,你会看见一条笔直壮观的大道向前延伸,这就是北京的脊柱中轴线,而钟楼、鼓楼是位于老北京地安门外中轴线最北端的一组古建筑,钟鼓齐鸣,雄伟壮丽的中轴线以鼓楼、钟楼进入尾声;晨钟暮鼓,全中国最著名的钟鼓楼以悠远的意境成为古都文化的名片。

 

360度环望,北京城壮美景色尽收眼底。说到北京城里登高饱览美丽风景和人文景观最好的地方,当然非景山万春亭莫属,名符其实的“京华揽胜第一处”。置身于此,流连忘返,更发人深省。

 

歪脖树下驻足思考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3月18日,得知外城已破,崇祯皇帝[5]来到当时自己居住的皇宫后面的“煤山”,也就是现在的景山,他用头发遮住脸,解下龙袍的腰带,利用一棵歪脖老槐树自缢身亡,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从此灭亡。这个惊天动地的悲剧情景永远地定格在中国历史上。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6],所以明朝的灭亡,在中国人心里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心结,景山上那棵歪脖老槐树始终竖立在人们的脑海里。从明朝灭亡到现在,三百七十多年间,关于明朝灭亡原因这个话题始终没有中断过。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灭亡的祸根事实上始于王朝建立之初并伴随始终。

 

朱元璋[7]建立明朝之初,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江山,他的底层文化思维导致了他行诛杀之计来解除功臣的兵权。朱元璋诛杀的功臣真是数不胜数,最出名的如:李善长[8]、胡惟庸[9]、蓝玉[10]、宋濂[11]、傅友德[12]等,每每大狱一起,被杀者往往多达万人。其中胡惟庸案被杀者3万多人,蓝玉案被杀者1.5万人。功臣诛杀差不多了,又开启了专杀人才的统治措施,这一做法深远地影响他的后人,贯穿于明朝始终。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还将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教训那些不听话的士大夫;监察文武官吏,增大皇帝对朝局的掌控力度;单独处理皇帝钦定案件,可不经大理寺、刑部等国家部门。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之后,他请“读书种子”、第一大儒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当然地被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朱棣一怒之下诛杀了方孝孺十族,古人最多是诛九族,这第十族为门生弟子,即方孝孺的朋友、学生都受到牵连被杀,共计873人。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施以凌迟杀害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

 

永乐十八年,朱棣在京师(今北京)东安门北设特务情报机关“东厂”,由宦官担任“提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到了宪宗成化年间,又设“西厂”,宦官汪直执掌,活动范围遍及京城及各省,三品以上大臣皆可逮捕以后再上奏皇帝,权势又在东厂之上。明武宗正德年间,又设“内行厂”,由宦官刘瑾把持,东、西两厂及锦衣卫亦受其监视,属下特务之专横、用刑之残酷,甚于东西两厂。明朝以这些恐怖特务组织为中心点,刻意监控、打压和屠杀被认为不肯“绝对忠诚”朝廷的各类人才。

 

直至崇祯皇帝,传说他非常勤政,但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我曾经看过一本小书《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13]在封面上有一行小字,特别有意思,大意是:一位不近声色,励精图治的年轻君主,是如何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国的不归之路的。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宵衣旰食、事必躬亲,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空有振兴王朝的远大志向。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崇祯一朝虽有猛将辈出,孙承宗[14]、袁崇焕[15]、孙传庭[16]、满桂[17]、曹文诏[18]、左良玉[19]、杨嗣昌[20]、卢象升[21],每一个都是运筹帷幄、身经百战的将军,但他们或被排挤,或遭诛戮,或被迫战亡。

 

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明朝当时的军事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大量军事人才被淘汰,造成了崇祯朝时期的混乱局面。“朝用一人,夕而败矣。夕用一人,朝而戮矣!”

 

仅仅以上简举几例,就足以说明,有明一朝,自始自终,以诛杀功臣、专杀人才为“基本国策”,岂有不亡之理!

 

清军入关后,为招降明廷官吏,把万岁山(煤山)上崇祯皇帝吊死的那株老槐树命名为“罪槐”,用铁链加锁,并规定清室皇族成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树边竖一石碑,刻“明思宗殉国处”。同时,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万岁山改名为“景山”。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式的封建王朝开始,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巩固和加强皇权。到了明清两代,君主集权达到了鼎盛,古代君臣之间的平衡与制约彻底被打破,尤其是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肆意屠戮,“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江南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22]“嘉定三屠”[23],此后还动辄大兴文字狱[24]。

 

随后乾隆年间下令编纂的《四库全书》,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一场浩劫。编纂过程中销毁了大量被认为对大清黑暗专制统治不利的书籍,据不完全统计,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大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明代档案仅存三千余件,其余估计不少于一千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大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25]先生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鲁迅[26]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中曾说,“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清朝统治者以摧残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和“重用奴才”为“基本国策”,残酷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特别推行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气节的文人士大夫要么惨遭杀戮,要么逃亡深山,在空前的高压之下,大臣们在朝堂之上皇帝面前竟然堂而皇之地自称奴才。清政府奴役人才,重用奴才,满朝及全国除了皇帝一人之外,无一人可以有骨头、有骨气、有人格!

 

到了嘉庆[27]时开始衰败,清王朝走向滑落。近代以来,清政府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28]的惨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被迫打开国门,封建王朝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经洋务运动[29]有所起色,呈现出短暂的所谓“同光中兴”[30],但在甲午海战[31]中惨败的北洋水师[32]全军覆没,使清廷颜面扫地、威信全无,马关条约[33]的条款压得本就步履沉重的满清,更加风雨飘摇。庚子年义和团运动[34]兴起,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一败再败,再加之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35],更是让政府地方势力看朝廷如此软弱无能,都在寻找机会,试图独立以割据一方,为了挽救危亡而进行的预备立宪[36],被证明是一场骗局。1911年,武昌城头一声枪响,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终于走到尽头,在袁世凯[37]的操纵下,宣统皇帝被迫颁布退位诏书,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屹立在故宫北面的景山见证了清朝260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清朝的腐朽衰败直至灭亡,更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屈辱。

 

神武门前流连兴叹

 

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统帅北洋新军[38]前去镇压,此时南方军阀势力尚不能和北洋军相抗衡,孙中山以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之位相让,换取了袁世凯的反戈,后清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灭亡。如袁世凯能顺应历史潮流执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说不定还有番作为,但没想到的是袁世凯居然想当皇帝,全国人民群起反对,看似强大的北洋军政府瞬间瓦解,袁世凯也只作了83天的皇帝梦。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承认帝制,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39]。蔡锷[40]和唐继尧[41]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42],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称号,称帝仅83天。

 

此后北洋军阀[43]分成直系[44]的冯国璋[45]、曹锟[46]、吴佩孚[47],皖系[48]的段祺瑞[49],奉系[50]的张作霖[51],三大军阀为争夺北京政权大打出手,整个北中国一片狼烟。南中国则军阀林立,争战不休。孙中山对此失望透顶,遂在俄国人的帮助下成立黄埔军校,建立国民党自己的部队。经过数年发展,国民革命军实力逐步强大,即开始北伐,在其他军阀的帮助下,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为首的北洋系军阀,推翻了北洋军政府的统治。但国内又形成以蒋介石的中央军为首的新军阀,这些新军阀互相征战,尤其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52],蒋阎冯桂张五大军事集团全部参加,参战兵力百万以上,官兵伤亡30余万人,蒋介石集团最终取得胜利,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暂时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但是就在第二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战争迫在眉睫。

 

1912年开始,到1928年,北洋十六年。这十几年中,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央政府,像走马灯一样,前后更换了十三任总统(包括临时总统、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大元帅等称谓),更换了四十六届内阁。北洋军阀各派出卖主权,争权夺利,混战不已,祸国殃民,是中国社会非常黑暗的一个时期。中国地方之大,人口之多,地方军阀势力多如牛毛,层出不穷,各个省市都有自己的军阀势力。除了上述的几个大军阀外,其他地方军阀还有:南方的粤系军阀[53]、桂系军阀[54],西南的滇系军阀[55]、川系军阀[56]、黔系军阀[57],西北的甘马、宁马和青马[58]。这些大小军阀相互混战,地方的统领如走马换灯让人目不暇接。总之,整个民国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景山,作为京城的制高点,虽经常有军队驻守,却丝毫没有影响其冷眼观看的独特角色。“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景山,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北洋政府”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荒诞,亦见证了国人的无奈与遗憾。

 

京城中心放飞梦想

 

景山顶端,面对闪闪发光的“北京城中心点”铜标,怎不让人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辉煌业绩,怎不让人放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畅想。

 

景山顶“北京城中心点”铜标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景山进行修理和全面修建,辟为景山公园,昔日明清两代只有皇帝和后妃能进出的万岁山,彻底变成人民群众的休憩乐园。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一百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得到全面开放,中国与国际交往日渐频繁,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话语权大为增强。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得以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晚清以来,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西方侵略者的冲击下节节败退。近代无数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上下求索,康有为的“维新梦”、梁启超的“启蒙梦”、孙中山的“共和梦”都未能实现。在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真正把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

 

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与美好愿望,与中国人民的幸福追求、发展愿景、美好生活融为一体,是生活化的、接地气的、有生气的新思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显而易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真谛在于人民美好——人民至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不懈努力。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全国亿万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创造历史。景山作为伟大祖国首都京城的中心将继续屹立于京城中央,继续将京城四季美景和新时代、新创造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继续为人们提供“登高望远”见证历史的独特视角。

 

注释:

[1]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皇室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朱棣起兵反抗,挥师南下,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南京。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2]沈德符(1578年-1642年)字景倩,又字虎臣、景伯,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沈德符生于明万历六年,卒于明崇祯十五年,享年65岁,明代文学家,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沈德符的祖父、父亲都是科举出身,曾任职监司词林。沈德符自幼生长于北京,曾在国子监读书。据说他聪敏好学,每天都要读一寸厚的书籍。他精通音律,熟谙掌故。沈德符所撰《万历野获编》多记万历以前的朝章国故,并保存了一些有关戏曲小说的资料。除《野获编》外,他的著作还有《清权堂集》、《敝帚轩剩语》三卷、《顾曲杂言》一卷、《飞凫语略》一卷、《秦玺始末》一卷。
[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80年。
[4]彭绍辉(1906年-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人。1928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生涯中,历任班长、中队长、大队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旅长、分区司令员、抗大副校长兼七分校校长、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副总参谋长等职。在副总参谋长这一重要岗位上任职23年直至突发心脏主动脉破裂逝世在工作岗位上。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由于在1933年的战争中失去左臂,人称共和国第一“独臂上将军”。
[5]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16岁登基,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思宗。
[6]“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后世史学家对大明王朝的赞誉之词,永乐年间,明朝迁都北京,当时北京离边境国门很近,所以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崇祯皇帝自杀殉国,所以有君王死社稷的说法。
[7]朱元璋(1328年-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8]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9]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10]蓝玉(?-1393年),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朱元璋给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的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11]宋濂(1310年-1381年),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12]傅友德(?-1394年)汉族,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迁居砀山(今属安徽)。明朝开国名将。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后坐事赐死。1644年追封为丽江王,谥“武靖”。
[13]苗棣,《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14]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直隶保定(今河北)人。明末军事家、学者和诗人。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力挽狂澜,修筑关宁锦防线,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功勋卓著。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缢而死。
[15]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16]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山西代县人。崇祯十五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次年升为兵部尚书。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民变。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17]满桂(1594年-1630年),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明末抵抗后金的著名将领。天启四年(1624年)署总兵衔,是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明军主要统帅,功勋卓著。崇祯二年,满桂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18]曹文诏(?-1635年)山西大同人,勇毅而有智略。明朝崇祯年间将领,号称第一良将,官至总兵。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崇祯八年,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
[19]左良玉(?-1645年),字昆山,临清人。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初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不断扩大部队,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崇祯十七年封宁南伯。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后,又晋为侯,镇守武昌,后病死于九江舟中。
[20]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崇祯十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
[21]卢象升(1600年-1640年),字建斗,南直隶常州府(今江苏宜兴)人。自崇祯六年起,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崇祯七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崇祯十二年(1639年),被清军包围,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22]扬州十日,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23]嘉定三屠,是指1645年(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一般认为死亡人数在5至20万人之间。
[24]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在历朝时有发生,以清朝最为严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间尤为剧烈。
[25]吴晗(1909年-1969年),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26]鲁迅(1881年-1936年),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7]嘉庆,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820年),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28]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是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从而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是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暴乱之际,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及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9]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0]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统治的三十年间,国内基本安定,官僚求富求强,“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西方技术、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这一派中兴气象,在甲午战争的军事惨败中戛然而止。
[31]甲午海战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政府迫于压力签订了《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2]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3]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34]义和团运动,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1900年春季,“义和团”大肆纵火烧毁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义和团进驻北京,后被清政府和八国联军联合镇压。
[35]辛丑条约,是中国清政府和英美等十一国政府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签定于1901年,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该条约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36]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
[37]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河南省项城人,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1912年,袁世凯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1913年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在位期间袁世凯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遭到全国的反对。1916年6月去世,归葬于河南安阳,享年57岁。
[38]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北洋新军的建成,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也为袁世凯奠定了作为北洋军阀领袖的基础。
[39]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后,袁世凯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然而遭到全国的声讨和反对,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40]蔡锷(1882年-1916年),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袁世凯称帝后,蔡锷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
[41]唐继尧(1883年-1927年),云南人。滇军创始人与领导者,滇系军阀首领。在护国战争中,与蔡锷联合宣布云南独立,自任中华民国护国军总司令,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
[42]袁世凯称帝以后,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43]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44]直系军阀,民国军阀中北洋军阀派系之一,直系军阀领袖大多出身直隶省,在许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鸣,故称为“直系”,政治上亲英美。
[45]冯国璋(1859年-1919年),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人, 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黎元洪与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
[46]曹锟(1862年-1938年),字仲珊,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市塘沽)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直系军阀的首领。驻军保定,被称为“保定王”。1923年,曹锟将黎元洪逐走,重金收买议员,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47]吴佩孚(1874年-1939年),山东蓬莱人。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吴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有“常胜将军”之名。吴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华北沦陷于日伪之后,愈显其晚节弥坚。
[48]皖系,北洋军阀派系之一,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树铮、段芝贵等。袁世凯死后,皖系以北洋正统自居,操纵政局,声势显赫。但好景不长,1920年直皖战争中,皖系一败涂地,一蹶不振。
[49]段祺瑞(1865年-1936年),字芝泉,生于安徽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50]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领张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称奉系,1924年-1928年实际掌握北京政府权力。
[51]张作霖(1875年-1928年),字雨亭,奉天人。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逝世。
[52]中原大战,是指1930年5月至10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的一场新军阀混战,因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又称为“中原大战”,战争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53]粤系军阀为民国初期军阀之一,主要势力范围在广东,代表人物有陈炯明、张发奎、李济深、陈济棠。
[54]桂系军阀是指在辛亥革命之后,先后以广西为统治基地,以广西籍军政人物为主要代表的军政集团。按代表人物来分,可以分为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
[55]滇系军阀为西南军阀派系之一。辛亥革命后,唐继尧等统治云南,不断派兵进占贵州、四川等省,被称为“滇系军阀”。滇系军阀早期以唐继尧为首,主要辖滇、黔两省,后向四川扩张。
[56]1918年,四川军政首脑熊克武,决定建立四川军阀防区制,致使各防区成了军阀割据的“独立王国”。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省门之乱”到1935年中央军入川,四川地区大小战争达四百次以上,几乎每年都有大规模的混战发生。
[57]黔系军阀是民国时期在贵州地区统治的军阀,黔系军阀的鼻祖叫刘显世。
[58]“甘马”是指甘肃的军阀马安良,“青马”是指青海的军阀马麒,“宁马”是指宁夏的军阀马福祥。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