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注中国复工经验

2020年05月08日
正文3436字,读完约需8分钟。
点击链接收听本文音频:全球关注中国复工经验

 

据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5月4日报道,数十家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已先于其他地区实现复工。如何在不引发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二次暴发的前提下恢复商业运营,中国的做法正成为全球企业的“教科书”。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Kevin Johnson)表示,该公司4000多家中国门店中的大部分在疫情期间被关闭,但其在华业务将很快完全恢复,这将为美国门店恢复营业提供范例,比如咖啡师换班前先测量体温的做法将在本周美国门店恢复营业时被引入标准操作流程。希尔顿酒店管理层表示,该公司已参照中国分店的做法,规定旗下每个酒店对客房内的电源开关、门把手等触摸率高的区域进行更彻底的清洁。欧洲最大的酒店集团雅高(Accor)的负责人表示,雅高在中国的酒店会在客人入住时自动进行体温扫描,该做法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

 

2020年5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杜莎夫人蜡像馆因疫情暂时关闭。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公司(ADP)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疫情冲击美国经济和企业,4月美国私营部门大幅削减约2023.6万个就业岗位。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报道称,疫情过后许多产业的业态亦将随之发生变化。疫情暴发前,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在华销售业绩已经出现下滑。疫情暴发后,福特开发出了一款应用程序,可使顾客在线选购汽车,并打出“将消过毒的汽车送货上门”的口号,从而创建了“零接触”的销售模式。同时,该公司还根据其在华工厂的经验重新调整生产线,以保证工人之间维持足够的距离。福特首席运营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上周表示,上述做法正在欧洲进行推广,并将在福特重新启动全球业务时被广泛采用。英国咨询公司化险集团(Control Risks)驻上海合伙人肯特·凯德(Kent Kedl)表示,跨国公司面临重新启动欧洲和美国业务的挑战,中国的经验教训对这些企业非常有价值,有些跨国公司的中国区高管已被调到总部参与公司重启工作。

 

报道称,疫情使更多人倾向于在线购物。美国金融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经济学家表示,在线销售额已占中国零售总额的30%左右。英国利洁时集团(Reckitt Benckiser)首席执行官拉什曼·纳拉辛汉(Laxman Narasimhan)称,中国网上购物的人数超过疫情暴发前,甚至许多老年人也开始在线购物。据欧洲最大投资银行瑞银集团(UBS)的调查,近40%的中国受访者在4月初增加了网上购物消费,该数字高于疫情最严重时期。其中,75%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会保持这种习惯。

 

分析师称,美国股市4月出现惊人反弹的部分原因在于市场希望中国能领导遭受重创的全球经济复苏,然后再将“接力棒”交给美国和欧洲。据美国金融数据公司慧甚(FactSet)公布的数据显示,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在中国的利润约占其总利润的6%,仅次于在美国创造的利润。当然,中国逐渐复工后的市场乐观情绪还有待验证。星巴克中国区业务收入在2月中旬疫情高峰期时萎缩了90%,虽然现在已显著回升,但4月销售额同比仍下降了35%;疫情高峰期,几乎所有中国的麦当劳餐厅都在营业,但该公司上周称,顾客需求有所减少;尽管希尔顿在中国的150家门店中有130多家已重新开业,但目前入住率平均仅为22%,相比2月初的9%上升幅度不大。雅高中国业务负责人加里·罗森(Gary Rosen)称,尽管每周顾客需求都在增长,但要回到疫情前的活跃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消息是,据中国官方统计,5月1日和2日,中国境内有超过5000万人次出游。中国消费者在“五一”假期的行为表明,他们已经开始恢复信心。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5月4日报道,美国金融公司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迪安竹(Andrew Tilton)当天表示,中国政府在疫情后重启经济的方式为其他经济体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中国经验,工业可能比服务业更早恢复正常。这在意料之内,也适用于其他地区,因为恢复工业供应链相对容易。各国取消隔离限制措施后都会出现一波强劲的复苏,但有些行业诸如旅游业,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重回正轨。中国决策者对重新开放电影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持谨慎态度,这意味着中国距离回到正常还有一段时间。而其他国家,这些场所则可能要到2021年才能恢复运营。报道称,中国最早出现疫情,也最早控制住疫情并开始复工。过去几周,其他一些国家开始放宽防控措施,但流行病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警告,过早取消防控措施可能导致疫情再次暴发。

 

据美国广告业核心媒体《广告周刊》(Adweek)网站5月1日报道,中国企业重新开始运营,人民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美国零售业须向中国寻求指导,以了解“后疫情时代”世界的发展变化形势。美国市场分析和评级机构尼尔森(Nielsen)公司副总裁斯科特·麦肯齐(Scott McKenzie)称,中国是全球首个走出疫情的国家,对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情况是相当具有说服力的早期指标。

 

报道称,一方面,中国的经验可能不适用于美国未来几个月的情况,因为从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到零售商电子销售能力,两国都存在差异。例如,17年前中国经历过“非典”疫情,这使得中国有能力应对这类危机。另一方面,美国和其他地区的零售商仍可以从中国借鉴很多经验,包括建设更先进的宽带网络和高度发达的“非接触式”支付系统,使品牌商与消费者保持联系,维持销售。

 

报道认为,这场疫情暴露了美国在数字技术能力方面与中国的差距,中国在发展数字经济、开发促进在线和移动交易工具方面更为先进,这本身就为美国提供了经验。发展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最为重要。中国已推出5G无线网络,能够支持虚拟展厅和在线直播,美国本土零售商将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支持。与美国不同,中国5G网络价格低廉,且覆盖了农村和城市的广大地区。中国4月30日宣布,已建立近20万个5G基站,可为近5000万用户提供服务,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将基站数量拓展到50万个,未来五年将为此投入约1700亿美元。目前在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中,Verizon公司仅在纽约等34个城市的部分地区提供5G服务;AT&T公司能为约100个城市提供5G服务;T-Mobile公司尽管号称能为约5000个城镇提供5G服务,覆盖近2亿人口,并投资300亿美元建造了约25000个基站,但该公司提供的是低频带5G,其速度仅比4G网络快20%,远低于Verizon提供的每秒1GB的速度。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网站5月2日发表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Frederick Kempe)的评论文章称,疫情比以前更清楚地揭示了中国“欲占据世界权力和影响力中心的野心”。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走出疫情、实现经济复苏的经济体,这场疫情将为中国提供百年一遇的“机会”,并促使地缘政治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疫情的影响绝不仅限于2020年,而会更加深远。

 

文章称,“后疫情时代”,中国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即减免部分国家债务的问题、中美关系中的“疫情追责”问题、中欧关系问题以及中国标准的国际化问题。文章着重讨论了第四个问题并认为,中国标准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中国标准2035》。中国此举意在为未来几十年设定新兴技术和相关行业的全球规范,包括高端制造业、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新能源、生态产业等。中国在相关技术领域先立足再制定全球规则的做法,与美国试图站在整个体系的顶端领导其他国家的方式不同。中国借此想要表明,其在发挥全球领导力方面不同于美国,并希望向世界舞台中心靠拢。近几周,中国明显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上述计划,塑造“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样貌。而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却一直不连贯,缺乏长期战略,也没有与盟国密切配合。

 
2020年5月3日,工人在秦皇岛市惠斯安普医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医用口罩生产车间工作。近日,河北省秦皇岛市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开足马力,赶制国内外订单,助力疫情防控。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太和微评

 

不管特朗普的推特点击互动量有多高,蓬佩奥的言论措辞有多骇人听闻,美国反华议员的表演有多出位离奇,都无法掩盖和否认一个事实,即中国已经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并成为第一个复产复工的主要经济体。而美国目前不仅尚未完全控制疫情,内部又因复产复工问题出现分歧。此时,就算美国政客把“对华脱钩论”喊得再响,美国企业界也很难听得进去。

 

目前,中国企业复产复工的经验做法已经成为美国及其他国家企业的重要参考范本。与此同时,受现实利益驱使,全球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希望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运转。“后疫情时代”,只要世界对中国的需求不减,中国的影响力就不会被削弱。反之,我们也应认识到,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经济迅速复苏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能力。当然,中国也必须认真反思自身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经济产业方面,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措施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如何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吸引全球企业扎根中国;以及如何在技术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需,打造真正的全球第一消费市场。社会治理方面,主要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打破僵化桎梏,克服疫情初期在信息通报机制、地方决策程序、基层落实体系等方面暴露出的共性问题。无疑,这种反思与革新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勇气,但只有如此,才能让中国的发展不断获得澎湃的动力和充沛的活力。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