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关于加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政策建议

2020年02月23日
☉ 本文作者:
安庆军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中央企业智库联盟副秘书长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尚宪鹏  中央企业智库联盟高级政工师

 

☉ 本文首发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公众号。
 
全文3100字,读完约需6分钟。

 

导语: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安全防护能力存在严重不足。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15个体系、9项机制和4项制度,显示出改革的超强力度。本文研提了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共卫生只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共分八项:电信、电力、天然气和石油的储运、银行和金融、交通运输、供水、应急服务(包括紧急医疗服务、警察、消防和救援)、公共服务,可按照部门分为五大类:一是信息和通信——包括公共电信网、互联网、各类电子信息设备等;二是物理配送的基础设施——由公路、铁路、港口和内陆河道、管线、机场和航线、大型物流公司、仓储公司等组成的庞大的互相连接的网络;三是能源——电力、石油、天然气等的生产和输送行业;四是银行和金融——银行、非银行的金融服务公司、支付系统、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证券和商品交易所等;五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供水系统、应急服务和政府服务(非应急服务,如社保体系、重要的档案管理系统等)。

 

如何整体推进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本文引出的一个更深远、宏大的命题,需要持续研究。

 

202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加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保护刻不容缓

 

1.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投入明显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公共卫生设施的投资和公共消费持续增加。全国医院数量从1978年的9293个增长到2018年的33009个,扩大3.55倍;2018年,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达到1.6万亿元。但公共卫生投入与我国GDP增速和总量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此次疫情暴露出保护公共卫生安全多方面的问题:顶层战略规划相对滞后,基本设施缺乏保障;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技术应用与实际需求脱节,治理模式落后;公共卫生的多元主体协调不畅,社会参与水平较低等。为此,必须推动和实现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治理模式的创新,并有效构筑长效机制。

 

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可以看到,即使是小医院,配备的设施也与大医院一样,公众可以就近解决多数医疗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数量仍然不足、设施配置不到位,中小城市更是普遍存在各级医疗资源配置不齐全、不合理,医疗设施、医治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除硬件外,医护人员的配置也远远不够。此次中央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的深化改革举措,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是要从根本上、长远上来解决目前国家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问题。

 

2.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急需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央此次部署涉及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生物安全、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疫情防控和应急响应、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公共卫生资金使用、应急物资保障等各个方面,是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为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绘制的蓝图。

 

二、加快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供给侧改革步伐

 

1.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应是国家层面的,高于常规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先例。如美国专门设立了保护关键基础设施总统委员会,公共卫生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有关安全事项直接向该委员会汇报,并上报总统。我国也应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这一体系,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这一体系建设成为预防性的、具有长远作用的体系,需要由中央统筹规划、各级政府主导投资建设。为保证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建议设立国家级组织机构,由中央统一领导,由国务院各部委提名委员共同组成,负责研究制定保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政策、规划和计划,指导监督全国各级政府推进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该机构设立顾问组,由中央指定的部分专家组成,顾问组成员应具有丰富的公共卫生相关领域从业经验,或是权威的专家学者。

 

2.完善公共卫生安全工作机制。要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系统,以解决该领域的方向性、系统性、基础性问题。一是开展公共卫生安全系统评估。重点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安全隐患及其威胁的范围和性质。二是编制公共卫生安全中长期规划。细化中央和国家关于公共卫生方面的总体目标、任务安排和推进计划等,指导各级政府开展相应工作。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各相关机构间共享公共卫生硬件及软件存在的缺陷和故障率、由于物理性问题或网络性攻击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系统性能下降、由人为破坏或可疑活动造成的事故、突发事件、对其他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等信息。通过信息共享,提醒政府和公共卫生运营者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可能受到的威胁,对相关体系建设进行过程监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四是严格按标准落实安全措施。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公共卫生安全标准,并监督实施。要保护国家公共卫生设施免受物理和网络攻击;加强对重要研究机构的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保护重要研究成果免遭人为破坏,保护相关资源和信息免遭泄露和攻击;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充分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和权益。定期分级别、分类型开展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模拟演练,并作适当宣传,以提高安全意识。五是密切相互协调沟通。加强国务院各部委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有效运行。各级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相互配合、加强合作,承担起应有责任。六是向全国人大提出立法建议。遵循依法治国要求,对保护公共卫生安全进行立法,并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修订已不适用的现有法律条款。在立法过程中,应将包括公共卫生安全在内的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部分来考虑,并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3.打造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该治理体系应具有相对独立性,需纳入国家安全预案。一是要有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既能让决策层及时获得预警报告,又能精准解决第一线的问题。二是要有相关基础设施管理和使用预案。如按照城市规模设置定点医院,每个医院设置一定数量的专用床位,医疗物资储备如何进行动态管理等。三是要有分级、分层、分流方案。要平战结合、补齐短板,健全优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体系,将预防关口前移。四是要有紧急征用机制。要制定发生突发事件后,对一些民用设施,包括宾馆、体育场馆、展览馆等的征用预案。五是要建立数字化指挥控制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安全监测分析、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图片来源:环球网)

 

4.夯实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基础。主要包括基础投资、教育培训和科技储备。一是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资。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投资模式。二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重点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第一道防线。三是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认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调整高校相关课程设置,培养全科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定期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四是激励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研究开发。加大公共卫生安全的研发投入,设立相关科研奖励基金,充分调动各类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学研究,集中力量进行公共卫生安全领域重点攻关,力争在短期内研发出有效手段填补技术空白,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学术界研发合作新模式。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