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弄分离主义者必将被历史洪流抛弃

2019年11月11日
本文作者:吴昆财  嘉义大学教授
全文3741字,读完约需6分钟。

 

导语:历史教科书的使命是塑造共同的记忆与认同。著名的犹太裔历史学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未来简史》一书里明确指出:“研究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要重复过去,而是为了要从中解放。”对于历史,尤其是本民族的历史,必须有着清楚与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达成不重复与解放的目的。最能塑造民族认同的历史教科书,更需要揭示本民族的过去从何而来,现在所为何事,将来究竟往何处追寻。即秉持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论述过去、现在与未来,把民族发展与生存的根本传递给后代子孙,让全民族认同历史,进而塑造成生存与命运共同体。古往今来各国的教科书,都在诠释本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21世纪的中国台湾地区历史教育,也必须秉持着这一世界历史教育的发展潮流,不能自外于这一原则。面对台湾民进党当局篡改历史教科书逆流,嘉义大学吴昆财教授毅然发起历史教育“新三自运动”(“自己救、自己写、自己教”),反击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浩劫,并撰文呼吁为历史存真,为时代提笔,不让青史尽成灰。

 

如果你不知道过去,你就不会拥有未来。如果你不了解你的族人过去的遭遇,你也不会知道他们将何去何从。
——《少年小树之歌》

 

楔子

 

先说三个令人忧心的小故事:

 

一、2005年左右,我与未婚妻于花莲鲤鱼潭游览时,在一座凉亭偶遇一对母女。当时,这位女孩子眉飞色舞地向她的母亲说:“我一直到了大四才知道蒋中正和蒋介石是同一个人!”

 

二、两年前与至交友人出游,经由嘉义新港,遇一骑马的铜像高耸立路旁,铜像座下写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友人回头问其女:“此铜像为何人?”其女答:“可能是张飞吧!”友人闻后立马将车调头,停于铜像后,令其女观看碑文所述:岳武穆王记。再问此人为谁?其女若有所思再答:“应该是岳飞。”

 

三、2019年8月,我带着一群台湾地区大学生与中学生,前往广西南宁出席第三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研讨会。其后,当与会者们兴高采烈地参访钦州市,路过抗法与在台抗日名将刘永福的故居时,一位学员竟茫然地向我询问:“刘永福是谁?”

 

台湾澎湖马公岛海边美景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台湾地区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密不可分

 

法国年鉴学派(Annales School)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名著《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La Méditerranée et le Monde méditerranéen à l'époque de Philippe II)中,将历史纵向区隔为三种时间,亦即恒定的地理时间、长时段的社会(人文)时间以及短时段的个人时间。[1]恒定的地理时间是一种几乎不动的历史,即是人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这是一种移动、转化缓慢的历史,具有无限循环的周期。例如山川、河流、气候等。长时段的社会(人文)时间指的是一种结构式的历史,也可说是一种社会史,是团体及组织的历史。至于短时段的个人时间,乃指一种传统的历史,也可以说不是人类的历史,而是个人的历史,是一种表层的波动,是整个体系活力下的波浪,是一种短暂波动的历史,迅速且急躁。[2]

 

过往四百年来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在台湾地区的发展,无论从恒定的地理时间,抑或是长时段的社会(人文)时间,都足以证明为何过往数个世纪,两岸之间一衣带水。台湾地区文化源自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角度观察,台湾地区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圈,中华文化已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台湾地区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以下试从恒定时段、长时段和短时段来论述台湾地区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明郑(成功)时期的中华文化

 

明郑时期汉人首次大规模移民台湾地区,并且有系统地将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传送到台湾地区,这其中最重要的推手,可以郑成功之子郑经的大臣陈永华为代表。南明永历二十年(1662年),郑经同意陈永华的建议,在承天府(今台南巿)设立台湾地区第一座孔子庙,并在其旁另置明伦堂。接着设学校于各里社,令弟子读书。定科考制度,“两州(天兴万年)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3]经由教之养之,自此台人始知学。

 

陈永华如此重视教育和传播中华文化,自有其深意。“今台湾沃野数千里,远滨海外,且其俗醇;使国君能举贤以助理,则十年生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三十年真可与中原相甲乙,何愁侷促稀少哉?今既足食,则当教之。使逸居无教,何异禽兽?须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材。庶国有广士,邦土自固,而世运日昌矣。”质言之,陈永华乃希望透过中华文明,结合当时台湾地区人民的“醇厚”性格,以达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进而形成“文质彬彬”的社会。

 

明郑时期的台湾地区与大陆藉由自然条件如地理与气候的恒定时间,以及长时段的人文与社会时间的关系互动,使台湾地区有系统地吸纳中华文明,可以说是日后中华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发光发热的萌芽阶段。

 

台南孔庙
(图片来源:中国网)

 

三、清朝时期的中华文化

 

从1683年至1895年,两个世纪里,台湾地区由清朝治理,这是汉人第二次大规模迁台时期。从时间与空间而言,更可谓是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生根与茁壮阶段。这个时期,奠基于明郑的础石上,再藉由官方与民间力量,将含有大量美好物质与精神的中华文明传播至台湾地区。例如典章制度、教育文化、庶民生活、宗教信仰等,几乎全部源自于大陆原乡。

 

在教育上,社学、义学与书院纷纷成立,教化台湾地区民众,以提升百姓的知识涵养。再者如绘画与园林建筑等,几乎都呈现浓浓的中华风尚。在庶民生活中,无论是食衣住行育乐,抑或是生命礼俗节庆,也完全是中华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现。尤其是与台湾地区民众息息相关的信仰,也几乎是大陆的翻版,例如属于王爷信仰的保生大帝、开漳圣王、三山国王等,或者属于海神信仰的妈祖、历史人物信仰的关公等,无一不源自大陆。即便是祖先信仰,台湾地区人民也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的姓氏堂号源流,与大陆是血浓于水的关系。

 

清朝时期的二百年恰恰可以印证费尔南·布罗代尔长时段发展的人文社会理论。位处中国东南沿海的台湾地区,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接壤,东濒广阔的太平洋,无论就地理还是气候而言,都必然会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两岸相互交流从而自然形成生命共同体,绝非人为因素可以永久隔离。

 

四、1949年后的中华文化

 

1949年后,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蒋介石带领约200万大陆军民迁台,从此中华文化在这块婆娑之岛大放光彩。虽然在军事与政治的斗争中,中国国民党为共产党所击溃,可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由蒋介石带来台湾的一批涵盖中国各省、各领域的精英分子以及中华物质文明,却在这块岛屿发光发热,赢得世人尊敬,为中国人露了脸。1949年后的台湾地区治理向世人证明,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中国人有能力结合西方文明,达成现代化目标。

 

因为历史与政治原因,台独人士大谈台湾地区独立,部分国民党人士也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说法。但所谓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些口号完全无法掩盖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超过半个世纪以来,为这块土地所注入的有形与无形的价值。

 

一是故宫无价的宝藏。蒋介石来台之际,从北京故宫甚至大陆各地带来了令世人钦羡的世界级国宝,根据专家估计,台北故宫文物的价值已达七千亿。尤其是近年来,开放陆客观光后,台北故宫所创造的财源是巨大的,为文创推动以及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更使台湾地区发光发热。中国人历来强调饮水思源,台湾地区人民还主张“吃果子拜树头”。试问若非因缘际会,古来即属化外之地的台湾地区,何德何能可以收藏这原本属于北京故宫所有,且属全体中国人和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台湾地区人民何能如此方便,阖家欣赏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近距离观看乾隆的龙椅宝座?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二是多少风流人物终老于台湾地区。台湾地区能有幸承载20世纪以来众多咤叱风云的人物。举其荦荦大者,如白话文学大师胡适、幽默文学大师林语堂、台大校长傅斯年、国画大师溥心畬和张大千、国学大师钱穆等,八方英才汇聚一方,人才之多、之美,不可胜数。上述人物或卓尔不群,或引领数代风骚,或创不朽盛业。台湾地区何其有幸,何其有君子之泽,可留一抔土安息他们的灵魂?可笑的是,正是在部分别具野心的台独政客眼中的上述属于“外国”各式人才的庇佑下,台湾地区才得以在国际社会头角峥嵘,争得一席文化之地。

 

三是创造一个适合治理的价值观。台独人士为达成其政治私利,以莫名其妙的多元文化论述台湾地区社会现状,急欲去除四百年来台湾地区的主流价值乃中华文化这一事实,甚至以“邪恶的、外来的”来定调中华文化。我要提醒台湾地区人民,中华文化里所再三强调的三纲五伦、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安分守己、敬天法祖、乐天知命等美好的人生观与伦理观,难道不有助于台湾社会的治理?

 

我要提醒台湾地区所有的政治人物,在现存的政党之前,在1949年之前,中华文化就已在台湾地区生根、发芽、茁壮数个世纪,这犹如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谓的恒定的地理时间和长时段的社会(人文)时间所交会产生的结果。我们可以断言,几个世代后,上述属于个别时间(短时段)的政党与人物会消失于历史洪流里,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却仍屹立不倒。既然如此,为子孙千秋万世计,政治人物何不勇敢面对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事实?

 

结语

 

根据上述的分析,台湾地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均无法脱离大陆而长久生存,即便是部分台湾地区政客操弄分离主义,但两岸人民基于同文同种,拥有相同的“文化DNA”,唇齿相依的关系不可改变。

 

 

参考文献:

[1]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8),页332。
[2]赖建诚译著,《年鉴学派管窥》(台北:左岸出版社,2003),页71-72。
[3]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8%E8%BF%91%E5%8D%97/91340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