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龙先生在中国—东盟市长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2019年9月21日
全文2298字,读完约需5分钟。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吴海龙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图片来源: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网)

 

我没有当过市长,也没有管理过城市,但我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有机会访问过世界上众多的名城重镇,也参加过国际上诸多讨论人居、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会议。今天,我想从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的视角谈谈自己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粗浅看法。

 

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形象的窗口。随着全球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城市强则国家强,城市富则国家富。

 

在亚洲,许多国家的城市人口逐渐占到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解决好城市的问题,就解决好了一个国家大半的问题。

 

城市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妥善应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认知的转变。

 

我记得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发展中国家起初并不认同这一概念,担心发达国家利用这一概念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连会议的名称,发展中国家也反对用“可持续发展大会”,而称之为“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的文件后,才逐渐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认识和接受的,这个概念在若干年后成为了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那次会议通过的文件中明确地告诫发展中国家,一定要避免走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眼睁睁地重复了一条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老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也不例外。

 

我讲这些主要是想说明,如果一种发展理念不能从观念、思维和认知上被人们接受,内容再好也无济于事。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承载力。每一座城市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了它的承载力,必然造成城市的不堪重负、城市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城市发展的失序。

 

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几乎都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求。只有资源和需求协调、平衡、有序地发展,城市的承载力才不至于亮起红灯。

 

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现象。推进城市化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必须要正视和解决推进城市化带来的诸如就业、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环境以及城市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我参加了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那次会议就把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作为优先关注的问题。如果不能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解决好上述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消除贫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另一重点问题。城市自身存在的弱势群体是城市贫困人群的一个来源,而大量涌进城市打工谋生的农民,是城市贫困人群的又一来源。我见过世界上不少因贫困人口聚居而形成的贫民窟和贫民区,有的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痼疾,甚至毒瘤。怎样使这部分人有充分的就业、有基本的社会保障、能享受城市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并逐渐融入城市,是每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必须要破解的难题。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力避粗放的、浪费性的低水平和低质量的发展。不久前看到一份研究报告,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建筑平均寿命一百多年,而目前中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这让我很有感触。的确,中国的许多建筑建成不久就不断地在修修补补,过不了多少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装修。

 

我们必须要提高我们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同时,我们也要提高我们对城市的管理水平。我们的马路不能铺了就挖,挖了再铺。我们不能等到城市到处都是违章建筑的时候,才去拆除,我们不能等看到满大街都是形体不一、五花八门的商业招牌和广告牌时才去清理规范,那样付出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太高。我们不能一直沿袭着几十年来“先乱后治”的管理方式,我们必须要“未雨先谋”“未乱先治”。

 

城市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没有新鲜的空气,缺少绿色的植被,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这个城市注定不会成为宜居的城市,也不会有多少发展商机。各国城市环保的经验和教训警示我们,我们的城市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要边发展,边治理,在城市的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历史的接续,文化的传承。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了自身的文化归属,失去了历史的记忆,这个城市就失去了灵性和魅力。我昨天上午参观了南宁市的博物馆,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前世和今生,才感受到这座城市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灵性和魅力。

 

近年来,网络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在各国不断涌现。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内容,也是现代城市的新的特征。网络、数字、智能使城市生活更便捷,城市发展更高效。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数字、智能给城市带来的脆弱性。一旦某一个方面断网或出现故障,城市就会出现大面积瘫痪。人们的生活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近几年世界上的一些城市由于网络故障,出现电力、通讯中断,机场航班无法起飞等问题屡见不鲜。对此,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如何应对新技术给城市带来的脆弱性是各国面临并需解决的新课题。

 

各国间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亚洲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城市,有着明显的东方地域的特质,同时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印记和基因。这就使得中国同东盟国家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必要。城市只有交流才能提升,只有互鉴才能多彩,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为中国与东盟城市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市长论坛等为中国与东盟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平台。

 

论坛现场   梁凯昌/摄
(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