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安防产业机遇已来!

2019年05月14日
本文作者:李西山、陆沉  热心读者

 

导语: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新兴技术创新得到应用,智慧安防系统快速发展,受到政府部门、安防行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热心读者李西山、陆沉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撰文,对智慧安防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国家扶持政策导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效益、产业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对构建智慧安防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进行了归纳总结,建议重点把握好“六个突出、六个坚持”,统筹协调、集智合力,打造高质量高水平智慧安防体系,提升城市安全管理能力,为智慧城市建设发挥关键性作用。

 

一、智慧安防进入发展快车道

 

(一)新时代新发展驱动智慧安防强劲扩张

 

我国的安防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公安部1979年于石家庄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科学技术预防刑事犯罪的试行规定》,是我国安防产业起步的重要标志。此后,安防产业进入发展阶段,在产品研制上更加重视安防技术器材,应用范围从此前集中于国家要害部位扩大到民用产业,在地域上逐渐形成“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三大产业集群。进入21世纪以来,“平安城市”“天网工程”等建设项目使得安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安防应用进一步社会化、民用化,“大安防”的市场格局逐渐形成。2009年,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我国多个领域得到初步应用。2012年,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安防市场得到大规模的落地应用,推动了安防产业从传统安防向智慧安防转型升级。同时,随着一系列行业扶持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安防企业持续加大对智慧安防的投入,智慧安防加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二)智慧城市建设驱动智慧安防蓬勃发展

 

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被首次提及。2008年11月,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理念,翌年便进军中国市场,为中国打造智慧城市提供解决方案。随后,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是成立部际工作组统筹发展。2012年,我国政府在文件中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为解决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存在相对分散、无序发展的问题,2014年10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25个部委共同成立“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统一指导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二是国家领导人就智慧城市发展作出明确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智慧城市应该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李克强总理也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打造维系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三是出台行业标准和扶持政策。我国政府2015年出台了《智慧城市评价模型以及基础评价标准体系》,2016年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2017年发布了《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技术大纲》《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行业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智慧社会”,对智慧城市的理念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分别出台建设当地智慧城市的方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处于市场启动期,可以说正处于充满机遇、方兴未艾的时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根据相关部门对现有智慧城市的定量评价,按满分100分算,中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平均分只有58分,70%的城市都处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区和准备区。随着我国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不断高涨,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安防将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

 

(三)城市管理日益精细化驱动智慧安防转型升级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的高速扩张、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社会安全问题的复杂化、环境安全形势恶化等特点。传统的、粗放的、单一化的城市管理方式已难以应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城市问题,城市管理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同时人民群众也迫切要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破解这些城市管理难题,必须通过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注意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来实现。要想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就必须与我国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紧密结合,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精准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正通过建设“神经元”系统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每一个“神经元”都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下游是“城市末梢神经”,对单位内每一块细小区域存在的问题通过智能“感受器”收集数据,汇集至“神经元”后,再传送给最上游的“城市大脑”,通过智能判断和数据分析,提升城市运营管理水平。“神经元”系统建成后,上海将拥有海量数据资源整合成的基础数据库,为“互联网+政务”提供有力支撑,城市管理将更加高效,决策将更加准确。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推动智慧安防转型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智慧安防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场景及效益评估

 

当前,智慧安防产业正处于技术变革的关键期。随着安防技术不断成熟、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智慧安防加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带来持久、深刻的影响。

 

(一)关键技术

 

1.互联网技术。近年来,信息技术(IT)行业、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在网络安全保护上已做得相当完善,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安防企业积极迎合市场需求,不断强化互联网基因,为安防建设注入新动力。

 

智慧城市建设初始设计就需面对公安网、视频专网、电子政务专网、涉密网等多张网络的复杂需求,由于各种网络环境、权限设计、安全边界设计、安全等级要求、数据格式等均不相同,需要集中进行技术攻克。随着物联网加速发展,网络上的每个节点都有可能遭到攻击,城市安防将长期面临网络安全风险。

 

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将网络上分布的计算、存储、服务构件、网络软件等资源集中起来,进行自动管理和配置,以虚拟化方式,为用户提供低成本、快捷、透明的服务。

 

云计算技术可实现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并行处理,建立从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到平台服务一体化的网络服务系统,进行数据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满足交通、安全、环保等综合智慧应用。目前,各地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均加入了云计算概念,借助“云化”建设,大幅提升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

 

3.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具有三大特性,一是利用分布式网络存储链式区块的全量信息,利用共识机制确保全网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二是利用密码学成果,确保存储和交易信息不可篡改;三是利用自动化脚本,以代码形式固化流程与契约,确保执行过程透明和自动化。

 

高安全性是区块链的最大优势,满足有较长时间序列、安全可靠性要求高、具有多主体信息记录和查询需求的场景应用需求,在重要数据保全与认证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有助于升级基于信任的智慧城市应用与服务。

 

4.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乃智慧城市的核心,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应用成为智慧城市的必备元素。随着大数据的价值逐步开发,应用领域逐渐拓宽,有望成为IT信息产业中最具潜力的“蓝海”。

 

大数据技术在安防领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将大数据引入安防系统后,后台数据集中建模,进一步数据优化、机器学习,利用数据创造新价值的“城市大脑”计划也孕育而生,可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5.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AI)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技术,目前已经进入全行业快速渗透阶段,出现了“无AI不安防”的趋势。未来,AI在公共安全、政府、交通、金融等领域的作用将越发突出。

 

虽然AI的安防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多是特定场景的应用开发。在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中,AI可实现实时抓拍人脸、布控报警、属性识别、统计分析、重点人员轨迹还原等功能,并做出及时有效的智能预警。

 

 

6.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进行身份鉴定,包括人脸、指纹、虹膜、语音等识别方式,其中人脸识别发展最快,在视频监控和门禁控制领域应用广泛。

 

人脸识别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具有识别特征明显、便于观察、非接触式采集、没有侵扰性、易被大众接受以及成本低等优势,能满足最基本、最核心的安防布控业务,已具备大规模普及的软硬件基础条件。

 

7.太赫兹技术。太赫兹(THz)是波动频率单位之一,等于1,000,000,000,000Hz,通常用于表示电磁波频率。其波长介于可见光和微波毫米波之间,同时具备空间分辨率高、穿透能力强的特点。

 

太赫兹波适用于成像,特别是穿透成像,主要应用在安检领域,同时在通信、生物医学、太空探测、无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也不断取得进展。

 

8. 5G技术。5G具有高速度、泛在网[1]、低功耗、低时延等特点,突破了数据传输瓶颈,使万物互联触手可及,几乎会使所有行业受益,很可能给城市安防带来巨大变革。

 

5G具有超宽带通信能力,可上传、分析大量超高分辨率视频,实现全方位实时高清图像无线采集与处理,将在监控方式、视频采集、传输速率上取得新的突破。5G技术未来商用落地后,将在促使城市安全系统升级方面爆发威力。

 

(二)主要应用

 

1.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将由海量摄像头产生的兆级视频图像内容转化成清晰表达目标属性的结构化数据,然后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深度挖掘,可实时抓拍人脸、统计分析、还原重点人员轨迹,判断潜在危机并及时预警,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视频监控系统已成为城市的安全设备标配,广泛应用于智慧小区、智慧园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城管等众多领域,以及飞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合及建筑物内部,主要优势是可视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

 

2.防盗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的使命是对设防区域的非法入侵进行实时、可靠和精准的复核、报警,不允许漏报,最低限度误报。误报率,灵敏度过差,则可能忽略真实威胁,后果不堪设想,但过于敏感而产生过多报警信息,则会带来反效果。

 

近年来,随着各种安防技术交叉应用,防盗报警行业进步较大,朝着物联传感方向发展。相关产品基于传感技术优势,构建综合报警服务平台,以适应市场需求。

 

3.出入控制系统。出入控制系统在地铁、商场等场所或者独立建筑物的出入口,针对人或物的进出,自动实施放行、禁入、记录和报警等操作,是安防行业最贴合“防”字的设备。

 

随着技术发展,无线门禁控制和以手机等行动载具作为身份识别凭证的出入控制产品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4.防爆安检系统。防爆安检系统的使命是确保将危险因素“拒之门外”,同时力求通过时高效便捷。

 

技术应用对提高安检识别水平意义非凡。2018年7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25个国内安检通道全部上线人脸识别技术,人脸判断准确率超过99.6%,旅客身份甄别速度提升3倍以上。虹膜识别技术在安检中的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远低于人脸识别。太赫兹技术在提升安检水准、节约成本、改善体验度等方面更胜一筹,相关产品已在新疆多个地区的重要卡口、检查站成功应用。

 

(三)综合效益

 

1.新优势——促进体系转型升级,新技术应用可持续提升城市安防智能化水平。城市安防业务繁多、环境复杂,海量数据只有经过关联、归类以及可视化处理,才能整理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提高识别判断的准确率,为预防犯罪预防事故提供可靠依据。

 

智慧安防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直接改变了传统安防模式,处处体现“智慧”,对解决“城市病”痛点可谓事半功倍。上海市加强智慧公安系统建设,投入运行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实时监测公共安全与社会治安风险,对电信诈骗案件进行链条式打击,取得案件接报量下降、经济损失下降和破案率上升、罪犯抓获率上升的好成绩,净化了网络安全环境。

 

2.新模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新技术应用可营造更加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智慧安防对分散的监控系统实施统一联网,提高系统的智能化预警和精确主动报警水平,可为国家推广“三预”(预测、预警、预防)做出更多贡献,提升城市安全指数。

 

从流行趋势看,人工智能(AI)赋能安防行业,最大的优点是改变用户的运营管理模式,推动城市安防由传统的被动防范向提前预警升级。随着数据资源在不同安防云端共享,安防产品能实现对危险分子的主动识别和报警,及时阻止犯罪行为,将损失降到最低。

 

3.新效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新技术应用为高效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强支撑。智慧安防体系构建一体化平台,打通城市管理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起统一、闭环、动态更新的城市全生命周期,增强了城市运行状态的全时段全方位感知能力,带来更快的系统响应速度,更好的用户应用体验,改进了以往人盯人防、大海捞针的模式,对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城市承载能力具有关键作用。中国电信应用AI技术,打造智慧安防系统“智能关系洞察系统”,高效处理分析海量案件信息和警情数据,每小时可处理1.2万封信件,在0.3秒内检索到关键词匹配的结果,在每万份举报信中可识别800万条有效线索。在此基础上,“智察”还可以通过挖掘线索与行为人建立潜在联系,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图谱,自动对敏感信息进行安全加密,建立多证据指向模型、被举报人潜在线索、多实体间关联路径等分析模型,辅助情报研判和管理,从而全面提升公安系统工作效率。

 

4.新能力——形成贯通融合格局,新技术应用可大幅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智慧安防通过信息技术串联,聚合城市功能,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在管理主体、信息采集处理发布、技术应用等方面达到质的飞跃,为其他智慧应用提供后台保障,特别是在智能交通疏导、紧急医疗救助、无人机安防巡逻等方面,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全面的洞察能力与应对能力,对城市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

 

智慧安防管理体系,在横向层面融合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在保持常态化安全建设的同时加强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在纵向层面打通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流程管理,提前规划、合理部署,形成完整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可大幅提升城市的综合监管水平。

 

5.新发展——强调跨界合作共赢,新技术应用可重塑行业生态圈并催生新经济。智慧安防体系构建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产业合作势必推动形成新的企业联盟及合作模式。没有任何一家安防企业能够做到全链布局,必须相互赋能,才能达成共赢。近年来,安防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出路,跨界到无人机、机器人、智慧锁等市场,而互联网企业、IT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同样纷纷布局安防,跨界合作与升级成为常态,进而推动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加速新商圈形成。

 

没有城市安防就没有城市经济发展,智慧安防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朝阳产业。企业加强跨界合作有利于推动技术交叉融合,随着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基础技术聚合反应,有可能孵化出更多创新业务,重塑产业发展模式。

 

(图片来源:ai.ailab.cn)

 

三、智慧安防产业具备做大做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一)从政策因素看,政府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智慧安防产业处于政策利好的窗口期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公共安全,强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建设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基础和前提。因此,作为与公共安全紧密相关的安防产业正迎来重大的政策利好。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大规模落地应用,中央、地方政府及有关部委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规划和指导意见。例如,中办和国办[2]2018年1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教育部2018年4月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工信部等四部门2018年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福建等地政府也于2018年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通知或者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智慧安防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吸引了大量安防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建设。

 

(二)从需求因素看,社会安全需求更加旺盛,智慧安防处于供需相涨的增长期

 

从政府需求来看,城市的社会治安随着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而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想维护好当前的社会治安,仅仅依靠传统人防的安保模式难以适应,采取智慧安防就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的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3111”工程)、“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展开,有力地促进了智慧安防产业的发展。从民众需求来看,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民众越来越重视个人安全和财产安全,对人、家庭以及住宅在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会在选购安全产品方面有更大的需要。根据某智库的分析,按中国现有城镇居民家庭1亿户计算,结合GDP增长率及城市化发展速度,未来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对安防产品系统的预期购买总量将达到5000万套,按每套1000元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从安防企业投入来看,鉴于政府和群众对智慧安防的需求旺盛,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安防领域里的应用,都推动安防企业向智慧安防市场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研发新产品。部分安防领域行业巨头都成立了自己的智能芯片研发团队,持续推出智能安防产品,在智慧安防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可见,智慧安防市场处于供需两旺的良好时期,发展前景看好。

 

(三)从技术因素看,前沿安防技术迭代趋快,智慧安防处于转型升级的增速期

 

从安防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新兴技术的运用是推动安防产业发展的“催化剂”。2009年,随着3G技术的成熟,视频监控从模拟化开始向数字化过渡。2013年,4G技术的发展给安防产业带来更加智能的操作空间,但受限于宽带资源有限、干扰因素多等因素影响,4G对于高清视频传输的促进作用明显受限,因此4G对于安防产业智能化推动作用并不是很明显。2016年,安防产业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而智慧安防已逐渐成为安防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当前,国家正在加快5G技术的商用部署。业内人士认为,2019年或将成为我国5G商用元年,到2020年,5G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大规模应用。就视频监控设备而言,5G技术可以更快地传输更多的超高清监控视频资源,同时使后端智能数据处理能力加快,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方便城市管理者作出更加精准的决策。随着5G时代的到来,安防产业将迎来一次大的变革,将会出现更多的场景应用,进一步促进安防业务的开放与创新以及安防系统与其它信息化系统的融合。这将深度改造安防产业链,推动行业迈入智能物联时代。安防企业应紧紧抓住当前发展机遇,促进企业向智慧安防转型升级。

 

(四)从行业因素看,安防市场保持中高速增长,智慧安防处于规模扩张的关键期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3240亿增长到2017年的596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570亿元。2016年发布的《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指出,安防产业到2020年总收入达到8000亿左右,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进一万亿。从智慧安防市场角度来看,虽然智慧安防目前在整个安防市场所占比重不大,但考虑到安防企业已将智慧安防视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智慧安防将会有较大发展空间。中商产业研究院研究显示,2018年智能安防产业市场规模近300亿元,在整个安防市场仅占约4.6%,预计2020年智慧安防的市场规模会将突破千亿。总的来看,中国智慧安防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高潮。

 

四、构建城市智慧安防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把握好“六个突出、六个坚持”,找准方向、融合贯通,建成一流智慧安防体系,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一)突出前瞻性,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

 

1.面向未来,重视顶层设计。当前,城市安防体系建设起步晚、经验少,战略前瞻性和整体规划性都不够强,上层架构概念不清晰,缺乏总体设计和有序推进思路,不能充分体现出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要有战略远见,把规划制定作为协调推进智慧安防体系构建的先手棋。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城市发展定位和侧重点,设立规范、科学的建设标准和行动路线,编制安防体系建设规划书。强化实用意识,需求牵动发展,量体裁衣,找到有针对性的构建路径,以实际应用的高效高能作为根本指向。

 

2.预留提前量,重视风险控制。安防建设是一个长期且没有明确终点的过程,必须遵循复杂系统不断演化、不断发展成熟的特性,对可能风险要有所预见。从信息技术条件、应用服务拓展、体系机制完善等维度,设定合理分级,分期分步扎实推进,以规避各类风险。把握城市经济、社会、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产业基础条件,区分轻重缓急,重点先行、急需先上、先建骨干、逐级提升。注重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先进适用、适度超前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思路,为体系在将来时机成熟时跃升至较高级别预留空间。

 

(二)突出体系性,坚持整体筹划、一体建用

 

1.强化部门统筹,确保安防体系建设一盘棋。目前,各地政府推动智慧安防建设的力度在增大,但由于组织主体多样化,一体化意识不够强,存在步调不齐、标准不一等现象,且城市间也缺乏相互对接和协调,难以实现深度共享,不利于将来建设“大安防”体系。因此,在组织层面,在部门之间,必须牢牢坚持“一盘棋”思想,统一行动、统一规范,形成统分结合、无缝对接的协调推进机制,既确保智慧安防体系建设不散乱、不割裂,又确保各城市安防体系之间协调联动,有力推动智慧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

 

2.强化数据融合,确保安防体系协同运作。部分城市安防建设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数据资源不成体系,成了“信息孤岛”,扼制了城市整体发展。因此必须秉持“一个体系架构、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一个数据集合中心、一套建设标准和运作机制”的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深度覆盖、功能全面、灵敏高效、联动互动的数据服务体系,使数据应用深入各个环节,开放融合、按需共享,实现安防体系的效能最大化。

 

(三)突出安全性,坚持主动防御、综合监管

 

1.强化主动防御能力,进一步筑牢数据安全堤坝。数据安全是安防行业最基本的需求,当前主要形式为被动型防御,通过事后防御策略,在发生安全问题或发现安全漏洞后在系统中升级病毒库并对漏洞进行修补。下一步工作创新应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加速推动数据安全防御从被动转向更为高效、迅速的主动防御。

 

2.强化法律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安防制度执行与安全技术系统之间尚不协调的问题,要持续跟踪研究,适时完善规章制度,尤其要及时填补空白领域,严防法律规章漏洞带来的安防滞后与被动。重点完善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反恐防暴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并与安全防范系统无缝对接。

 

(四)突出协同性,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1.政府要强化牵头意识,发挥“推手”作用,推动安防体系构建有序进行。智慧安防体系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任何企业能够单独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需要多方合作。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整体协调城市构成元素,整合各类资源,再由维系城市运行的具体相关部门分块、分阶段组织实施,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

 

2.企业要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投资运营,提高安防建设的产业拉动效应。智慧城市项目投资巨大,绝大部分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产业拉动效应弱。而且,政府主导的信息化项目和社会力量自发建成的信息系统相对割裂,没有很好融合。这种现状的改变需通过政府机制、政企合作等模式创新,吸引企业共同建设运营。充分吸引社会力量、私人资本参与建设智慧安防体系,由政府购买服务,让市民享受服务,集成商实现盈利,资本实现收益,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五)突出创造性,坚持发挥优势、创新作为

 

1.注重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安防。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边摸索边推进阶段,部分地区未考虑自身优势与劣势,或直接套用国际经验或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或沿用过去的信息化模式,盲目性跟风模仿,带来“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风险。安防建设要避免此类教训,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区位特点,努力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因地适宜、找准定位、灵活设计,通过开发特色项目,凸显城市自然禀赋,做到“特色鲜明”,防止全盘复制、特色不清,为提升本城市的竞争力提供支持。

 

2.注重破解难题,推动安防创新。智慧城市乃新技术开放应用的实验场,安防行业要抓住契机,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办法,用好技术、活用技术,力求体系创新,防止出现条块分割、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同时,创新靠人才,智慧安防体系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懂技术、懂运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体系构建提供智力支撑。

 

(六)突出服务性,坚持服务至上、人性管理

 

1.为民所用,服务大众。解决客户痛点是技术产品的使命,智慧安防建设要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理念,以用户需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力争在管理上实现业务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真正实现共建共享,提供便民利民的人本化、均等化[3]服务,提高市民的安全和幸福指数,避免“重建设、轻使用”现象。

 

2.以人为本,保护隐私。安防应用要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人性化管理,才能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随着视频监控系统等安防系统被入侵现象增多,智慧城市建设要注重提出更安全、更高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建立更高级的通信安全架构,防范恶意代理和攻击。

 

总结与建议

 

发展智慧城市,构建智慧安防体系乃首要之务。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必然加快,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必然提升,新兴技术必然加速实战应用,智慧安防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政府、企业、用户都应深刻理解国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决心,深刻洞察智慧社会呼唤智慧安防的发展大势,深刻研究新技术商用落地方向及对安防市场格局的冲击,深刻把握安防产业面临的重大契机,以大眼光、大格局抓住大机遇,顺势而为、力争有为,积极布局智慧安防体系构建,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1]泛在网: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
[2]中办和国办: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3]均等化: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以上注释均来源于百度百科)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