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视角对接民间智慧——尼扎米•甘伽维国际中心代表团到访太和智库

2018年5月28日

导语:

5月25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携手太和智库与尼扎米·甘伽维国际中心(Nizami Ganjavi International Center,以下简称“尼扎米中心”)代表团举行专场交流研讨。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吴海龙会长主持下,三方围绕中欧经贸关系、“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全球治理三大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尼扎米中心代表团成员包括: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Boris Tadic)、拉脱维亚前总统瓦尔迪斯·扎特莱尔斯(Valdis Zatlers)、波黑前总理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Zlatko Lagumdzija)、世界银行前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丁(Ismail Serageldin)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前政要和国际组织前官员。

 

通过此次座谈交流,太和智库与尼扎米中心增进了相互了解。尼扎米中心一直致力于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并且十分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自2012年成立以来,尼扎米中心已经成为全球领袖和精英分享智慧与经验的高端平台,先后有来自54个国家的60余名前政要和500余位知名人士出席参加了该中心组织的各类活动。未来太和智库将与尼扎米中心共同努力,为促进世界交流广辟渠道,进一步加强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 伊斯梅尔·萨拉杰丁(Ismail Serageldin)

 

部分交流要点整编

 

一、关于中欧经贸关系问题

 

尼扎米中心:中欧关系包括三个层次:一个是中国与欧盟,一个是中国与欧洲国家,一个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同构建的“16+1”机制。未来,欧盟将不断扩大,这是一个趋势,但欧盟并不能代表整个欧洲,其内部整合与对外扩员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与中东欧建立“16+1”机制是明智之举,将对中欧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未来中欧关系将随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目前,中国对欧投资上存在一个问题,即大部分投资来自国企,私营企业投资相对有限,这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平衡。

 

拉脱维亚前总统 瓦尔迪斯·扎特莱尔斯(Valdis Zatlers)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欧作为两大文明、两大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但最近一段时间,欧洲,尤其是某些西欧国家发出了一些对华不信任和质疑的声音,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加强“16+1”合作是对欧洲进行分裂,并出现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事实上,中国在经贸领域对欧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当前美国采取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并对整个国际贸易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背景下,中欧作为开放国际贸易的受益者,应该携手应对。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吴海龙会长

 

太和智库:经贸关系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中欧经贸关系一直发展良好,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17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为616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同时,欧盟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投资伙伴之一,目前,欧盟对中国大陆投资额仅次于香港,双边经贸关系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自从2012年“16+1”机制建立以来,中国与中东欧的经贸关系发展很快,双方在基建等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中东欧国家在亚欧大陆桥中的枢纽作用不断提升,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和“16+1”机制将在促进中欧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中国也希望能够和欧盟及其他欧洲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帮助缩小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孙永福

 

二、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问题

 

尼扎米中心:西欧国家的一些政治家对“一带一路”有担忧,认为这是中国应对美国挑战之举。有些小国还因为误解而对中国产生了疑惧。有的中东欧国家在与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时受到了某些欧洲大国的质疑和压力,其中既有政治上的因素,也有对经济公平竞争方面的考虑。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中国内部的需求,其建设发展的推进面临安全、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与考验,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于中国意愿的理解与信任。中国应该通过在国内外举办论坛等多种形式,并发挥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影响力,对外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塞尔维亚前总统 鲍里斯·塔迪奇(Boris Tadic)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欧洲很多人都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其目的是要获取世界主导地位,但这是个误解。实际上,“一带一路”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及自身发展基本判断和认识的一个倡议,反映了中国对世界开放的态度。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一带一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有利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普惠的全球经济合作构架,有利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对所有国家开放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全球公共产品,而不是排他、封闭的小圈子。

 

太和智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对国内经济改革发展需求的考量,同时也是基于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有助于增进各国的合作发展,其结果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一带一路”不是单边行动,而是一个沟通的行动,它不是一个地缘扩张战略,而是基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提出的中国方案,其目的是要打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平台。中国没有像美国一样提出“中国优先”,一切都将在互利协商基础上展开。政治上的互信对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非常重要,在这方面中国与中亚、中东欧有关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但与西欧国家的政治互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建设规模空前,任务艰巨,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宗教等多方面考验。因此,需要因势、因时、因事而动,将各方需求和利益具体化,并通过加强外宣解读、政策沟通、实践创新、经验推广等举措,把“一带一路”真正变成一个国际性事业,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好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于洪君

 

三、关于全球治理问题

 

尼扎米中心:当前全球治理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加,但除了非洲以外,其他地方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必须重塑社会结构关系以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同时非洲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引发粮食安全、贫穷、移民等问题。其次,在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上,仅仅改变能源结构是不够的,还要为应对因此而产生的自然灾害做好准备,特别是在一些贫穷国家。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好的经验可供分享。第三,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发经济关系的巨大转变,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制造业供应链越来越全球化,这将引起关税等一系列贸易关系的变化,由此引发的问题,仅仅依靠国家政策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谈判解决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有民族宗教、语言消亡、人员流动、不同国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波黑前总理 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Zlatko Lagumdzija)

 

全球治理需要形成相应的政治程序、法律程序,以使各国都能参与决策。人类需要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和一个不同于过往的全球治理机制,中国在这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然在新的配套机制产生前,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抛弃旧有的东西。

 

太和智库: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世界进入全球化进程,但2016年特朗普上台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逆转势头。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获益者,尤其是美国,当然还包括欧洲和中国。但在美国国内,获益群体主要是金融资本和以金融资本为主体的跨国财团,产业实体资本利益遭到了冲击,因为他们受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其他中小国家的竞争。美国产业资本集团不止包括制造业老板,也包含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层和部分中产阶级,特朗普上台正是受到了他们的支持。而特朗普对经济民粹主义的呼应也导致美国由主导全球化的国家蜕变成为反对全球化的国家。这种经济民粹主义在欧洲也同样存在,而且势力不小,只是还未掌握执政权。世界也因此形成两大阵营:全球化获利阵营和全球化利益受损阵营,这一变化将在未来几十年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郑若麟

 

目前,特朗普政府正在利用美国的金融、军事、科技三大优势推进反全球化进程,这将对全球治理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造成巨大冲击。比如气候变化问题,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由于美国在诸多领域的主导和优势地位,《巴黎气候协定》实际上走入了一条死胡同。还有,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和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也证明美国在利用其超强的实力重新强化霸权地位。这一霸权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美国利益凌驾于别国利益之上;二是任何国家的行为都要符合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内法,否则就将面临制裁威胁。这不仅会对中国、欧洲产生很大冲击,还会使得一些中小国家的经济陷入一种殖民化状态,因为没有美国,这些中小国家将无法在全球生产链中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占有一席之地。如果美国的这种做法持续下去,而其他国家又不进行反抗,那么世界贸易很有可能被置于美国的操控之下。

 

交流研讨会合照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