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第40期防务与战略研究班举办“《孙子兵法》与国家安全”国际研讨会,太和智库受邀参会。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副院长王锡武少将出席研讨会并致开幕辞,国防大学孙子兵法研究专家薛国安少将、徐国平大校主持研讨会,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吴毅宏、国防大学博士后赵巳阳等各界专家受邀与来自55个国家的103名外军高级军官共论兵学圣典,共同就《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的指导、准备、谋略、后勤及反恐、地区局势、打击跨国犯罪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吴毅宏高级研究员运用《孙子兵法》战略运筹的“慎战”“制衡”思想,结合在中东地区二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和思考,深刻剖析了中东安全形势“乱”与“治”演变的根源、问题和出路安全形势,并与外军军官就伊斯兰教与极端恐怖主义关系、如何遏制原教旨主义思潮蔓延等进行了研讨交流。现将发言材料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多年来,我一直跟踪研究中东问题,这缘自我的中东情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先后在中东多个国家从事记者工作,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先后亲历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目睹了太多的血腥和恐怖,因此更加深刻理解中东人民对国家安全与和平稳定的渴望。
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战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所推崇,据说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也在学习《孙子兵法》。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治国理政的方略,古为今用,也是今天我们召开研讨会的初衷。
《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学问,属于军事谋略,是非常完整、非常深刻的军事理论体系,其核心是追求全胜、以智取胜。《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众生死,决策者要高度关注战争给社会生活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性,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握和处理战争,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慎重对待战争。
2016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埃及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中说:“中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这里迄今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中东向何处去?这是世界屡屡提及的‘中东之问’。少一些冲突和苦难,多一点安宁和尊严,这是中东人民的向往。” “中东之问”既是中东地区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问题,也是对中东安全的关切。
“阿拉伯之春”如今已经过去七年了,本来民众运动的初衷是推动国家改革,但最后被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所利用,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战乱、战争。有着3.5亿人口的阿拉伯世界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集中的“火药桶”,既有西方等外来势力不断插手的外因,也有经济停滞、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及伊斯兰各派势力与部落组织间的矛盾再次被激活的内因。宗教与世俗矛盾、宗教派别斗争和种族摩擦,不仅普遍存在于剧变后的每个国家,还成为超越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地区主导权、控制权之争。
埃及、沙特、土耳其和伊朗四个伊斯兰国家,加上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主要力量。这五支力量都有相应的势力范围,都有相对弱小国家隔开形成的缓冲地带。在漫长的地缘博弈中,五支力量之间大都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谁也无法对谁构成绝对优势。中东地区相对统一的语言、统一的宗教和统一的文化习俗并没有带来政治、经济与军事的统一,而利益驱动、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力量博弈成为一种常态。一旦力量和利益平衡被打破,战争魔鬼就会跑出笼子,就像现在的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多年战乱造成生灵涂炭,恐怖活动猖獗。
地区安全既取决于本地区国家的互动,也受到域外大国的影响。当外部强权同地区安全复合体内的国家建立安全联盟时,地区内另外一些国家就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从而加剧地区局势的紧张和冲突。对中东地区战乱起主导作用的往往不是站在前台的角色,对抗通常发生在第三方领土上。中东现在发生的更多是“代理人战争”,呈现的情势是各大国借小国或抵抗组织实现自己的雄心。复杂的地缘环境让中东主要力量深陷缓冲地带无法自拔。
七年来,阿拉伯世界对中东剧变的成因、性质、结果及影响不断进行着反思,更有学者从价值观角度进行剖析,指出国家认同意识弱化是中东剧变发酵的土壤。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向心力,是国民个体对国家忠诚并承担相应义务责任同时取得相应权利和利益保障的认识和心理状态。
美国东密歇根大学社会学教授曼苏尔·莫戴尔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2001年埃及只有8%的人自认为是埃及人,而81%的人自认为是穆斯林,但经历了2011年“阿拉伯之春”运动后,自认为是埃及人的人数上升至51%。2004年伊拉克有23%的人自认为是伊拉克人,2011年后则飙升至57%。在沙特,自认为是沙特人的人数从2003年的17%蹿升至2011年后的46%。
民意变化反映出阿拉伯民众已从“革命”初期的狂热和盲目逐渐回归理性,开始反思这场剧变导致的大量人员伤亡、社会失序、安全恶化、国家和机构遭到破坏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中东的“乱”与“战”同宗教极端势力崛起有关,而宗教极端势力之所以能够做大,归咎于中东地区一些国家的教育包括伊斯兰经堂教育失策。过去数十年,沙特中小学教学偏重于宗教科目,使用的教材中充满了对“不信道者”的负面宣传。在公立教育系统中,宣传力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大,有些高三的教材指导学生对“异教徒”进行“圣战”,并将“圣战”规定为一种传播瓦哈比教派的义务。据报道,这些人日后大都成为“基地”组织、塔利班和“伊斯兰国”的重要成员,其宗教主张甚至比其宗教资助者更为激进、更为暴力。2012年4月,沙特王室成员巴思马公主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学校教育过分偏重宗教,机械地记忆各种宗教读物,容易令人受到原教旨主义的影响,从而演变为恐怖主义和歪曲《古兰经》原意。
经堂教育更是缺乏规范管理,由阿訇自行其是。据参加礼拜的穆斯林介绍,在中东一些战乱地区的清真寺内,阿訇在讲经中掺杂很多个人因素的政治内容。据阿联酋一家宗教管理机构测算,2019年全球清真寺将达到385万座,清真寺阿訇的作用绝不能小觑,加强对阿訇的管理、引导和培训是去宗教极端化的有效途径。
2017年,全球共有68个国家发生1136起恐怖袭击案件,造成7656人丧生。恐怖袭击呈现多点出击、目标明确、影响重大的特点。中东、南亚、北非等地区仍是国际暴恐活动的重灾区与策源地,东南亚、中亚地区成为恐怖主义新活跃区,欧洲则是“伊斯兰国”战败后恐怖分子回流的高危地区。在中东,2017年10月14日,索马里摩加迪沙发生暴恐袭击,造成512人死亡、316人受伤。同年11月24日,埃及西奈半岛一清真寺发生恐怖袭击,造成311人死亡、至少122人受伤,这起袭击疑似“伊斯兰国”所为。
美俄情报官员称,“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积极扩大与黑客集团的联系,组织“网络部队”,其网络攻击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攻击的复杂程度也不断加大,世界正面临来自恐怖分子更多的网络攻击。当前国际恐怖组织很可能把网络攻击的目标从国家信息资源转向重要基础设施,企图制造技术性事故和生态灾难。
面对严峻的国际反恐形势,中东国家的出路何在?习近平主席在阿盟总部演讲时指出:“破解难题,关键要加快发展。中东动荡,根源出在发展,出路最终也要靠发展”。发展事关人民生活和尊严,这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是希望与失望的较量。只有让青年人在发展中获得生活的尊严,在他们的心中,希望才能跑赢失望,才会自觉拒绝暴力,远离极端思潮和恐怖主义。
伊斯兰世界、阿拉伯民族渴望恢复秩序,期待发展,不少中东国家领导人在呼吁、在行动。2016年1月6日,埃及总统塞西在庆祝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生日和新年到来而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伊斯兰教谴责暴力和恐怖主义,一些人错误地理解了伊斯兰教,忘记了这是一个仁慈的宗教。而伊斯兰世界的四分五裂为恐怖主义传播提供了机会,使其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伊斯兰教的声誉因此遭受了极大损害。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自我反省。
在沙特,近期发生了三件事,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是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表示,要使沙特回归“温和的伊斯兰”,并且恳求全球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个强硬派伊斯兰国家成为一个能够赋权公民和吸引投资者的“开放社会”。他说:“我们想要过正常生活,我们希望我们的宗教和传统能够更加宽容。如此,我们才能与全世界相处,成为全球社会的一部分。”二是沙特国王萨勒曼2017年8月宣布,允许妇女驾车,并为妇女颁发驾照。这项改革在经历了极端守旧派百般阻挠后成功推出。三是沙特政府破天荒地授予一名女性机器人公民资格,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承认“人造机器人”公民权的国家——而这如果按照保守派坚持的“只有真主才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的创造者”的教条,则会被视为“以物配主”的“大罪”。
阿拉伯海湾国家研究所一份报告称,这种加强沙特国家身份认同的努力是海湾国家长期努力的一部分,旨在增强国家归属感。在这种归属感中,对国家的忠诚优先于部落、地区或教派。沙特这一转变,不仅大大减少宗教激进主义被各种政治势力利用的机会,降低世界各地教派冲突的风险,而且有利于伊斯兰教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也有利于当地穆斯林社群和伊斯兰教自身的健康发展。
沙特正在重组经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并为沙特人民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发展机会。2016年,“沙特愿景2030”启动,筹划在沙特的西北边界与约旦和埃及之间,建设一个未来城市和一个物流枢纽,使沙特成为区域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枢纽。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倡导宗教变革,呼吁回归“温和的伊斯兰”的主张,同《孙子兵法》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慎重地对待战争的理念有相通之处。
近日,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在访问埃及时强调,拥有阿拉伯最多的人口、发达的科教事业与强大军队的埃及是阿拉伯国家的心脏,而坐拥两大圣城的沙特是“正统”伊斯兰教的守护者。以埃及和沙特为轴心的新地缘政治格局已经出现,这种结盟有利于伊斯兰“正道”力量的回归。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