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眼中的中国与世界 ——记太和中以对话

2017年12月19日

导语:

近期,太和智库与多名以色列重量级国际问题专家就中以关系、地区局势、“一带一路”、打击恐怖主义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将专家主要观点摘编如下,以飱读者。   

 

 

一、以色列的创新源于质疑,根植于强烈的生存意识。

 

太和智库:

以人口数量计算,以色列并非大国,但是在创新上却取得了世界瞩目成就,尤其是在经济、科技、农业等领域。以色列发展和创新的源泉来自哪里?

 

以方: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以色列和犹太人的历史。古老的犹太教文明、悠久的宗教和文化渊源,决定了犹太人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一切成就的取得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皆非偶然。质疑是以色列创新的基石,或者说整个犹太社会存在的基础就是质疑。《圣经·旧约》提倡质疑,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答。从幼儿园开始,以色列人就鼓励孩子们提问,鼓励他们寻找更好的答案,鼓励每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既使是在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十分严格的军队,人们依然会不断提出质疑。只有国民不断质疑,才能保证国家最后做出真正合理的决定,人们也才能真正相互理解并达致共识,才愿意在那些重要的问题和时刻做出牺牲。这种质疑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以色列的教育、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质疑精神就是以色列创新的源头活水。  

 

太和智库:

以色列在平衡安全和经济发展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以方:

以色列生存空间狭窄,生存比和平更重要。中以两国生存环境的截然不同,决定了对待风险态度的不同。在经历残酷的大屠杀之后,犹太人希望再也不会遭遇同样的灾难,希望在面对死亡时能够拥有抵抗的力量。

 

犹太人有句谚语这样说,“若有人给你一颗柠檬,那就把它变成甜美的柠檬汁”。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曾残酷迫害犹太人,但五十年前,以色列和德国重建了外交关系。我们更愿意相信,犹太人曾经面临的困难也是重生的契机,我们总是努力把负面的东西转换成积极的。在以色列,如果你不相信奇迹,那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我们相信奇迹会发生,也会为之努力。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日耳曼人和犹太人已经在科研、教育、政治等许多领域开展合作。这就是以色列看待生存、灾难与处理仇恨的态度。

 

二、中以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但和平与发展的愿景相同。 

 

太和智库:

中以两国同样饱经苦难,中以关系发展到今天也确实不易,当前中以关系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关口。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色列如何评价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时代”?

 

以方:

我们已经关注到近期中国提出了这个富有内涵的新词汇。

 

首先,“新时代”这个概念是基于中国领导人的使命感和既定目标,基于中国对于自己和周边区域、对于世界格局的一整套完整理念提出的。我们正尝试理解东方思维和东方概念的内涵,也正因如此,我们特别重视与太和智库的交流。中国有非常睿智的领导者,全世界都密切关注中国领导层向外界传递的信息。从以色列的视角看,坚持创新驱动让中国得以迅速发展,并跻身世界舞台中央。虽然中以两国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对于自身发展的着眼点也不同,但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拥有同样的发展愿景,这也使得双方在许多领域可以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已不再是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应尽快找到新的平衡,并努力维护和平的秩序。历史向人类展示了大国的兴衰,其间历经起伏、充满战火,这似乎是一个规律,但我们认为中国和美国有能力不再重蹈曾经的悲剧,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以色列不希望面对两个巨人对立的两难格局,更希望与两个超级大国都成为朋友。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是必然的,希望中国能以一种和平合理的方式站立在世界舞台。以色列愿为此做出贡献,并真诚地希望能够帮助中国。

 

第三,对于中以关系的未来,我们非常乐观,这种判断根植于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中国曾经是很多犹太人躲避战火和迫害的避难所,犹太人会永远铭记在心。中以两国长久以来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石——都希望能够战胜贫穷、暴力,希望下一代更加富有、健康。当下,中以最需要加强的是贸易投资和人文交流,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来到以色列,也让更多的以色列年轻人来到中国。中以人民之间的良性交流会成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一带一路”为中以关系深入发展、拓展合作领域提供了新契机。 

 

太和智库: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当然也有些疑虑的声音,对此以色列如何看待和评价?

 

以方:

“一带一路”是一个概念、纲要、规划、一个大的全局性考量。

 

首先,从战略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非常积极,它能大幅提升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也使得中以能够在很多领域进一步合作。当然,当你提出一个全新观点,当你走向世界时,总会听到反对的声音,不管是技术、科学还是其他领域。因为它会逼迫大家走出舒适区,会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或者改变一些既有格局。虽然不是很确定其他国家对待“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但我们认为,倡议将触及广泛的地缘经济关系和地缘政治关系。这个倡议为区域内外许多国家的未来合作提供了可能,很有可能成为中东和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点。

 

其次,中国应尽快将倡议具体化、清单化,以便以方能更好地对接各项需求。中方最好能尽可能多地通过官方和非官方渠道,向以方传达信息,并对各类型需求进行梳理,不管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学术交流层面。比如,解决荒漠或者偏远地区水资源的需求、远程技术支持需求等等。以色列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亚投行的创始国之一,并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参与这一倡议,如何与中国企业对接,如何在营造更好的地缘环境方面做出贡献。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中以地缘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有赖于沿线国家稳定的政治经济形势。对企业而言,稳定的投资经营环境是最重要的,就像中国所说的“稳定压倒一切”。以色列无疑在“一带一路”上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位置。中以有许多共同利益,需要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只有稳定当前的地区局势,才能确保经贸健康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才能得以推进。

 

四、“ 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能否成功,能否避免卷入安全漩涡,取决于中国对这一地区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太和智库:

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中国在中东地区会面临哪些安全风险,应如何应对?

 

以方:

中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区,其中主要是穆斯林国家、阿拉伯世界,形势错综复杂。比如,在一些地区,国家本身已然名不副实,人们并非忠于国家,而是忠于自己的部落、宗派、家庭。这些国家更像是插了旗帜的家庭、以家族为核心的企业,甚至只是一个充斥各种利益的公民社会。在有些区域,一个家族或者宗教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还有一些国家,他们成立初期就充斥着大国和各派势力的角逐,不能简单地以家族和宗教教派来定义,其中还夹杂着石油利益。中东当前问题很多,逊尼派、什叶派之间的紧张局面,逊尼派内部的矛盾,石油利益、就业问题、大国博弈、文明冲突......许多矛盾和利益诉求交织在一起。当你走进中东,你可能会发现它与你之前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其复杂程度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慢慢体会。

 

中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好承受这一地区的风险,慎重选择自己的立场和解决方案。中东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来到中东,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随之改变。 

 

五、中东地区的和平需要与强者协商推动,而非与弱者妥协。 

 

太和智库:

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在中东和平进程中能做出哪些具体贡献? 

 

以方:

以色列十分渴望和平、和谐,也致力于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但将永远保持防卫姿态。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以色列自己强大了,才能在区域内实现并维护真正的和平。同时,我们也伸出和平之手,与约旦、埃及等国保持积极接触,并希望建立战略层面的和平对话。我们也在“走出去”,希望更多地接触阿拉伯世界。以色列在水资源、农业等许多方面都可以帮助阿拉伯世界,他们十分需要我们的技术支持。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我们怀有敌意,但我们相信,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有许多共同利益,不管是基于技术的需要,还是基于应对挑战等其他考量。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的强大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在充分了解中东的同时,也需要明确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角色担当。中国一直不希望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但随着中国在这一地区利益的扩大,未来恐怕很难独善其身。我们期待中国在中东扮演更加积极和重要的角色,阻止这一地区的激进力量,与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地区国家携手、通力合作。

 

六、后“伊斯兰国”时代,恐怖主义依然是全球面临的共同威胁,而反恐则是一个需要财力智力耐力支撑的系统工程。

 

太和智库:

讲到中东局势不得不提到反恐,在这方面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经验教训?

 

以方:

据统计,在2011—2016年间,“伊斯兰国”招募了大约100多个国家的6万多名激进分子。过去两年中,已有约6000人回流到欧洲、北非、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国、菲律宾,甚至印度尼西亚。当前,全世界都在担忧——下一次圣战会在哪里爆发?激进分子不会放弃他们的梦想,他们总会找到一些薄弱环节,然后再继续引燃战火,组织他们的恐怖活动。对此,我们需要合作应对。

 

以色列在反恐方面有四大支柱性策略。

 

一是削弱恐怖分子的技术能力。恐怖分子实施攻击时,拿的是刀还是高性能炸弹,其破坏力有天壤之别。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削弱恐怖分子的战斗能力。我们非常重视技术的作用,90%的反恐情报是关于技术的。

 

二是打击恐怖分子的社会基础。政府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探讨“如何消除激进主义”。比如,如何阻止普通民众加入激进分子行列,对于那些已经加入的人,怎样避免其成为积极的恐怖分子。从反恐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数字游戏。或许我们没有办法缩减已经加入到了这个行列的人数,但对于那些正在考虑加入的人,要尽可能动员他们不要过激,争取他们加入统一战线。

 

三是培养国家的综合耐力。以色列一直在努力提升自身灵活应变的能力,以确保遭受攻击后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基础设施、公共秩序、人民生活等恢复正常。我们一直在组织全社会学习有关经验教训,最大限度避免灾难的再度发生。恐怖主义的真正胜利并非一时造成的灾难,而是摧毁我们的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以色列有一些针对8、9岁儿童的反恐培训项目,就是希望他们长大后拥有健康的社会人格,具备良好的反恐意识和素养,洞悉面临的危险,明确反恐时的最佳举措。

 

四是反恐需要不断创新。恐怖主义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战斗方式,寻找新的策略,寻找社会的薄弱点和痛点。因此,反恐就需要永远走在他们前面。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既不能扩大搜索、打击范围引起过激反应,也不能因为低估纵容而产生严重的后果。我们要时刻审视,以确保付出尽可能少的经济或者社会代价,但同时,也应永远有预防的心态和实际的准备。

 

七、文化差异决定了思维鸿沟,只有沟通和理解才能促进共赢。   

 

以方:

以色列企业家在与中方接触时经常遇到困惑,比如,面对一些宏观的设想,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对接和推进。我们感受到,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带来许多误会,在外交层面也存在类似问题。

 

太和智库:

中以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理解以色列要读懂以色列的历史、宗教、文化,而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哲学体系——《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仍然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影响着中国的企业家和外交官。许多时候,中国人都秉持一种更为内敛的行为方式。以色列对中国有许多期待,很多时候希望我们表现得更为积极、明确。但是中国人通常认为,多说不如多做。如果觉得这一做法的结果对双方是共赢的,中国就愿意去尝试。中国人沟通的精妙之处是那种心领神会的默契,而非落实于文字的诏告于天下。中国的外交,许多时候也是属于内涵型的。

 

中国有一套自己的行事逻辑和语言习惯,这也是中国领导层在长期的治国理政中逐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国人的理解。比如,中国政府发布的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那些看似言简意赅的文字,其实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孕育着调整和改革,也意味着巨大的商机。以此类推到一些大型企业,同样如此。

 

当然,一方面,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近年来中国就一直在摸索如何更好地与外部沟通,比如,如何用西方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许多领域也开始用清单列表的方式更好地阐释步骤和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涌现出许多致力于中外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的民间智库。太和智库也希望通过更多的类似于今天这样的坦诚沟通,增进中外理解、促进合作。

 

中国人与以色列人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但我们内心对于公平、正义,对于发展、和平同样看重。我们同情弱者,我们敬佩有识之士,我们更加欣赏极具创新意识的当代以色列人。我们相信中以之间在人文、科技、商业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会越来越多,也会走得更加长远。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