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S欧盟,中东欧谨慎平衡

2017年12月01日

导语:

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抵达匈牙利出席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本次会晤主题为“深化经贸金融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发展”。李克强总理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16+1合作”项目协议签署,并举行双边会晤。此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恰逢“16+1合作”机制启动5周年,对于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深入发展、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请看新华社中东欧资深记者周东耀先生对本次峰会成果,及未来中国-中东欧经济关系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的简要评述。

 

 

五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成绩斐然,有目共睹。李克强总理在论坛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五年来的双方合作成果。他说,“16+1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16国共同创建的合作平台,是中欧友好合作的创举。2011年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在布达佩斯成功举办,拉开了“16+1合作”的序幕。在政府和企业界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不断完善,领域逐渐拓宽,成果日益丰富。中国企业对16国累计投资从2010年的近3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90多亿美元,双方贸易从439亿美元增加到587亿美元,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农产品增长超过300%,中欧班列累计开通超过6000列。回首“16+1合作”过去的五年历程,我们可以得出几点清晰的结论:

 

第一,务实是双方合作的主基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聚焦贸易投资、互联互通、产能、金融、绿色经济、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先后推出200多项合作举措。特别是着眼发挥中东欧国家区位优势,提出建设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和“三海港区合作”等多项重大倡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二,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是双方合作的基本模式。如果说“16+1合作”是一艘大船,那么企业家就是水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丰硕成果,双方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主要负责加强规划引领和宏观指导,搭建合作机制与平台,营造良好贸易投资环境,提供必要政策支持,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三,“16+1合作”已然成为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始终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坚持在中欧关系和欧盟有关法律法规框架下开展合作。“16+1合作”坚持开放、包容,先后吸收欧盟、奥地利等6个观察员,主动同维谢格拉德集团等地区合作倡议对接。实践证明,“16+1合作”不仅不会损害欧洲整体利益,而且能够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注入正能量,助推中欧关系均衡发展。

 

 

第四,双方合作前景将会更加广阔。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传统友谊深厚,政治互信度高,都将对方视为重要合作伙伴。在“16+1合作”框架下,双方经济关系持续保持良性发展,在市场、资源、产业、技术、资金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可挖潜力非常大。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16+1合作”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近几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快速展已经引起欧洲一些政客和媒体的疑虑。在那些抱持冷战思维的人看来,“16+1合作”无疑是在“分离欧盟”,将“新欧洲”11国从欧盟中拉出去,而“一带一路”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接连在一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项目上发难。

 

2017年2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欧盟委员会正在调查由中国贷款建设的匈塞铁路的“财务可行性”,以及项目是否违反了欧盟关于“公开招标”的法律法规。2月28日,这篇报道被中国媒体披露后,欧盟驻华使团在其微博上辩称此举为“常规惯例”。值得注意的是,从2017年夏天起,西方一些报刊便开始陆续报道欧盟不断干扰中国高铁进入欧洲的事实。比如,2017年9月,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并铁路业务部门,成立“西门子—阿尔斯通”集团。对此,法新社在9月26日发布这条消息时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对抗中国高铁巨头中车集团的经济联姻,也是法国和德国协商出来的政治联合”。而在此前,德国西门子公司还曾考虑与加拿大的庞巴迪合并,并洽谈了很长时间。《德国之声电台》网站9月25日报道称,随着中国企业的赶超,世界铁路工业的老牌三强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同时,欧盟也加强了对一些战略领域外国投资的严格审查,其主要矛头也直指中国。奥地利《新闻报》网站2017年8月25日报道称,中国人在欧洲的投资规模是欧洲对华投资的5倍,这对欧洲是一个挑战。欧委会主席容克提出欧盟应控制外国投资,并设立一个新的“框框”,保护欧盟的集体安全。报道更明确表示,这其中主要针对的就是来自中国的投资。

 

 

欧洲媒体对这些内容进行广泛传播,不仅扰乱了中东欧民众的思想,也对一些国家的领导层造成了很大压力。一名中东欧智库人士曾表示,欧委会对匈塞铁路“财务可行性”以及是否违反“公开招标”法律的调查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是德、法等国公司想参与匈塞铁路建设,以此遏制中国在中东欧的影响,并确保其自身经济利益。

 

中东欧国家为多党议会制,虽然大多数政党都愿意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但毕竟在执政纲领上存在差异。中东欧政府一般每四年改选一次,16个国家每年几乎都有四五个国家政府换届,如2017年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捷克等国。中国投资项目工程一般规模较大,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有关国家政府执政层的更迭会给中方投资项目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匈牙利欧尔班政府在经济上对华友好,也想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积极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提出“向东开放”政策,支持中国参与匈塞铁路建设,但匈牙利也面临明年四月的国会大选,这对多党制政府来说是头等大事,届时会否出现新的变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此外,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在中东欧国家承包大型工程项目也面临其他一些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相互不了解或很难了解。此前,中国企业多在亚非国家投资,目前在应对中东欧较发达国家项目履约方面能力尚显不足,配套法律、商务、技术、融资人才欠缺;在项目策划、合同谈判、工程管理、索赔仲裁等方面缺乏经验;受语言文化限制,难以与当地业主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失去了不少减少损失、规避风险的机会。在中东欧国家,中方人员拿工作签证很困难,大量技术工人入境需要长期签证,同时在环保、自身管理等方面,中国企业也有诸多问题亟需考虑改进。从目前已进入中东欧企业的经验情况看,贝尔格莱德多瑙河大桥及附属连接线项目主要面对的是技术和社会问题,波兰高速公路项目主要是因竞标价格过低而导致资金严重不足,黑山高速公路项目主要是技术标准转化问题。

 

 

总体看,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合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具有坚实的基础,且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在前行的道路上面临不少困难问题,但我们理应坚定信心,与中东欧国家一道,努力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有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并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合作,确保“16+1合作”之舟行稳致远。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