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依然有近7000万贫困人口。“贫穷的罪恶”,困扰着社会的神经,也是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一大障碍。在消除贫困的大决战中,中国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既保证效率又兼顾公平?中国该如何有效切断贫困“世袭”,破解“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理论?
悲剧,花季少女因何跳楼自杀?
80克德芙巧克力3块,40克德芙巧克力7块,喜之郎果粒爽1个,衣帽挂钩1个,盒装心形巧克力1盒,这些物品的总价是127.8元。而在甘肃永昌,它却是一名13岁花季少女生命的价格。
2016年元旦前夕,一个初一女孩因为在超市偷拿了这些物品被发现,而选择了自杀。据女孩父亲讲述,当女孩的母亲赶到超市后,被超市要求至少赔付100元,而她母亲身上只带了30元钱,因此只好去女孩父亲经营的爆米花摊点上取钱;在母亲凑上95元钱给超市赔付并一再交涉时,女孩离开了现场,走向了不归路。
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偶发意外,超市员工对女孩当众搜身、责骂并罚站,以及随后被叫来的母亲对孩子的责打,伤了孩子自尊心。超市和母亲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欠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是据同学和家人的反映,平时女孩成绩不算差,性格也比较开朗,轻生也许是长期怨愤所积。自尊心受损只是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家庭的贫穷才是女孩生命里挥之不去的阴霾。当自尊心受损颜面失尽之时,正是她解脱一切的开始。事件发生,社会唏嘘不已,在此之前,在贵州毕节,4名留守兄妹在家中喝农药自杀身亡,最大的是哥哥,14岁,三个妹妹分别9岁,8岁和5岁。哥哥还留下遗书:“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条件恶劣、教育系统缺失、产业格局落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等等,都是造成贫困“世袭”的重要因素。而从国家层面来看,贫穷“世袭”产生的根源,则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教育,“穷二代”被挡在了起跑线外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而教育则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育资源配置必须追寻公平、效率、稳定这三个基本目标。教育公平是第一位的,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但是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是效率优先,而不是公平优先,无论是“985”还是“211”,政府都是不断加强重点,不断锦上添花,在中小学教育中,优势资源也是不断向优势学校倾斜,造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城乡教育之间严重不均衡。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配备参差不齐、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外加还时常被截留、挪用、克扣的教育专项经费,使得处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一场看似公平的教育体系和游戏规则中处在了不公平的境地,让“有教无类”的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压力山大”的择校选校。对于多少并不富裕的家庭孩子来说,还没有起跑,就被挡在了起跑线外!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仅小学就有250万人辍学。在整个 2.2 亿学生中,1/3左右只能读到小学,1/3只能读到初中,失学孩子大部分集中在欠发达地区;而残疾青少年从未上学的比例高达27%。教育部实名登记的8.3万失学残疾儿童当中,80%左右在农村,而全国仍有589个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教学校,这些县多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城市,融不进;家乡,回不去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扩大了城乡差别、地区差异、贫富差距,造成了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有的农业增产不增收,有的农地被征用,农民不得不离开农村奔向城市。他们的劳动让城市越来越美好,却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大批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家庭亲情、缺乏社会关爱,一直挣扎在贫困的境地,其中少数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多数或被社会边缘化,或伴着贫穷堕落,成为贫穷子弟的“主力军”,他们的出路,也必将“子承父业”,成为未来农民工的“生力军”。情况如不改变,周而复始,贫困必将如此“世袭" 。
这里必须深入讨论留守儿童这一中国特有的社会问题。目前,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3亿,留守儿童超过6100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两成多,占农村儿童总人口的37.7%,其中30%有一年以上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亲,80%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有孤独感,受到伤害的概率和不良行为的概率也相当高。贵州毕节四兄妹喝农药自杀后,警察甚至一度联系不上他们的父母和亲人!
城市融不进,家乡回不去,无奈的尴尬,成为很多“城市边缘人”的生活表情。贫穷继续在其中繁衍、蔓延、传承,当积压的贫穷抵达临界点时,就会像化石燃料遇到火星,迸发出激烈的爆燃。这两年,有关拾荒者为抢塑料瓶而大打出手、甚至持刀砍死砍伤人的新闻时常见诸报道。无价的生命却输给几分钱的塑料瓶!持刀相向的拾荒者,笃定已经在贫穷中受尽了生活的艰辛、社会的白眼和内心的屈辱,塑料瓶不过是点燃他心中积怨的小火花。可能,在出手的那一刻,才感受到了“自我的畅快”和“尊严的回归”吧!
贫穷,社会经济发展难以承受之重
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看来,长期处于贫困的人们容易形成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他把这种文化叫做“贫困文化”,其主要特点是屈从感、对未来迷惘、缺乏欲望控制力、怀疑权威等。刘易斯认为,一旦这种“文化”形成,就会影响到整个贫困区域的人,并能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贫困被维持,并且还会导致新的贫困。这就是著名的“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理论。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理论,就懂了为什么会有“贩毒村”“艾滋村”“光棍村”“寡妇村”“留守村”的存在了。当贫穷也成为了“文化”和“习惯”的时候,绝望与疯狂、冷漠与狂躁、放纵与贪婪,就可能在卑微的生命里膨胀,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脱贫,保证效率、兼顾公平、释放活力
习近平说:“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 国家也下达了消除贫困决战令,将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定为“十三五”期间“最艰巨的任务”,明确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笔者看来,扶贫脱贫,除了一点一滴具体而行的改善和改变之外,必须用一套制度和措施来解决保障未富裕人群机会均等化的问题。
(外交部扶贫办携手完美世界基金会,在麻栗坡县开展捐资和支教活动)
政府应在精准扶贫脱贫的基础上,从国家顶层设计上构建公平、均等的资源配置体系,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通过市场手段,引导新型高端产业体系(而不是落后淘汰产能)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落户,以此促进人才、资金、信息的相对均衡分布,构建区域产业发展动力,带动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和收入增长,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征程中“家庭的完整性”(逐步消除留守儿童问题),用量化的目标,在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数量、减少“穷二代”数量上深度谋划,切断贫困“世袭”。
同时,应完善和扩大公平公正的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通过提供相对无差别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让全体公民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更多人真正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同时,通过公平的税收转移、公平的市场机制、公平的法制建设,发挥普惠性公共财政政策,破除城乡隔离和户籍制度藩篱,让所有劳动者享受到均等的医疗、保险、养老、住房、就业等政策和福利,给予每个人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让劳动者释放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给国家创新发展增添动力。
破除“贫困文化”怪圈,社会必将驶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避免社会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卡耐基曾说,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同样的,国家在“世袭”贫困中变强也是一种缺憾。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