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红石公园”,大家自然首先想到美国犹他州的瑰丽风光。而近期在湘黔交界的腊尔山脉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宝塔型”地质构造资源——大型红石林山体,风光丝毫不输美国红石林,且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红石林山体的意外发现,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财富。它所蕴藏的巨大价值,不仅为腊尔山区的老百姓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更给当地政府提出了新课题——如何通过打造红石公园,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资源以及野生生物等资源?请看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胡献雯、黄彦弘、杨帆、缪文凯的思考。
该山体位于武陵山片区腹地西侧的松桃县盘石镇与湖南湘西凤凰县两林乡的板交村及花垣县雅酉镇的坡脚村等村镇的交界处。据盘石镇当造村龙村长介绍,红石山体的发现纯属偶然。2015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该村按照“农旅一体化”发展战略,准备打造万亩红枫景区,希望以景观扶贫的方式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在种植红枫的过程中,不断有大块突兀俊秀的层状红色巨石显现。经过人工简单的刨挖与清理,一座面积约1500亩的红石林山体呈现在眼前。
这片矗立在腊尔山之巅的红石林山体,石与石相接,块与块相连,体积宏大,造型独特,融红、秀、峻、奇、绝、古于一身。红石林形态各异,或层层叠叠,或嵯峨嶙峋,或形如楼阁,或状如宝塔,陡峭险峻,气势雄伟,令人震撼。漫山遍野的矮簇生马鞭草,映衬着巍然耸立的红石林,场景壮观,又不失明秀。
鉴于当地低矮灌木丛生,未见有高大乔木,更无大片森林,且与呈现出来的红石林山体类似的凸耸小山包连绵起伏,相关专家测考,在百余平方公里的腊尔山上,蕴藏着更加庞大的红石林山体。国际著名岩溶地质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初步认定,红石林是由第三纪(大约6000万年前)的地质变化形成,即由于地壳运动、暴雨和干旱的相互交替,产生地质演变后,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上形成的特殊岩石层。它主要由碳酸岩、叶层岩、泥岩、沙岩等多种岩石组成,成份为硅、钙、铁等多种矿物质元素,有别于美国犹他州等地的红石林,属于世界罕见的“宝塔型“红石林。
近年来,很多地方一旦发现旅游资源,就一哄而上建景区、搞开发,结果严重破坏了原生态的自然资源。类似先例比比皆是:黄山北海景区城市化破坏了核心景区的原生环境;张家界观光电梯和锣鼓塔的城市化破坏了核心区原生景观,等等。1995年在西班牙沙罗特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旅游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旅游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旅游功能被无限放大,而科研、科普、环保等功能却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面对红石林这一大自然的瑰宝,如何建立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机制,避免红石林沦为某些利益团体的创收工具,从而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值得深思。
1、依托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因此,当地政府应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腊尔山红石林山体这一罕见的稀有资源要以保护为先,不能简单地跟旅游区划等号,切不可因为急功近利、无序无度的开发,导致当地的生态失衡;更不能用野蛮简单的乱挖乱掘的开发方式,损坏这一非人力可造、不可复制的珍稀自然资源。
红石林山体是处在腊尔山整体环境下的自然资源,并非孤立的实体,而是和周边的环境密不可分,因而,保护红石林山体的同时,也要善待其它优质自然资源。腊尔山地处高原,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0′12 34″,北纬28°10′23″。该区域平均海拔980米,呈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暖夏凉,四季分明,常年温度保持在13-27度,冬无严冬,夏无酷暑。同时,空气质量极佳,空气中富含负氧离子(10000个/立方厘米),是难得的氧吧。如果失去腊尔山独有的环境资源,只是单一地保护红石林山体,其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当地政府应该依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面对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时,应采取保护优先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行为对自然进化过程的影响,并对破坏资源行为实施追责制度,以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使腊尔山资源在管理、开发利用方面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政府、本地村民与公众三方,主动探索适合腊尔山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的生态之路,用创新思维解决“地”、“人”这两个制约国家公园的突出瓶颈,进而寻求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平衡点,实现共生利益的形成。
2、建构红石林国家公园,充分推广资源的公益性价值
国家公园是一种以整体保护资源为主,局部开发为辅,注重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力图达到生态效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协同发展最佳状态的空间,其核心在于保护某些珍贵且独特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免于被过度开发。作为一种公共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载体,国家公园的建构是我国现阶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举措。
因此,建构红石林国家公园是保护腊尔山红石林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保护好红石林,而且还可以将腊尔山罕见“宝塔”型红石林地质奇观向世人展现,帮助公众了解岩溶地质学和考古学等相关知识,满足人们欣赏、了解自然文化价值的需要。同时,可考虑在公园内设立“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启智项目,也有利于培养国民的精神意识和国家凝聚力,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由于国家公园更注重百姓的长远利益,以确保资源的维持、恢复和永续利用,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需要公众的大力参与,让每一个人“不管在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变成国家公园真正的主人”,从而加深社会对于国家公园的理解与支持,使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具有更好的社会基础。
3、妥善对待红石林苗寨内部与周边区域的发展问题
红石林山体所属苗寨村落与周边区域常住居民是关系红石林资源保护的重要群体。由于地处武陵山腹地,苗族同胞缺乏生活来源和保障,对该资源的某些保护与开发措施,如整体空间格局规划、土地利用类型、资源利用与保护形式,都将对当地少数民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造成较大影响。
若一味只强调对红石林山体资源的保护,必将导致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停滞,而若放任他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整个国家公园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又将会受到破坏。因此要积极寻求协调机制,缓和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首先,要对当地居民进行思想教育和理念引导,增强环保意识,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其次,要对景区内的社区进行功能区划,确定其服务功能、景点功能和社会功能,将社区的发展与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在不破坏红石林国家公园整体要求的前提下,对局部区域进行适度开发,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给苗族同胞谋福利。
4、重视人文景观资源的管理与协调
腊尔山地区是东部苗族(红苗)的聚集区,也是国家级“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自然风光奇特,而且苗民独特的山乡异俗、生产方式、服饰和节日等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都保留得比较完整。由于地处苗人腹地,明清时期,曾经多次发生苗民反压迫、反驱赶的起义斗争,著名的苗民起义将领石三保、石柳邓等人的故居、营盘、校场、点将台、兵工厂等众多历史遗迹与人文资源依然存在。这些以苗寨自然环境为基底和载体的文化景观和文物史迹同样是腊尔山地区不可或缺的资源,应该由中央政府进行严格保护和统一管理,同时对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进行协调保护,坚持两者的统一性,尊重人文景观的独特性,减少人工景观对资源的破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