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理论引证系列猜想之一 ——人类意识之谜

2017年02月23日
导语: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立即就能感知并产生互动表现。这种被称为“量子纠缠”的现象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实验室证实。
 

截至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我们现在所处的宇宙是由95%左右的暗物质和5%左右的显物质共同组成。“量子纠缠”理论实验的可见成像表明,在宇宙的存在和运动中,暗物质才是起主导作用的。量子纠缠理论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宇宙、地球、人类自身进行立体式探索研究最接近客观实际的前沿成果,是人类不断攀登通向宇宙、地球、人类自身研究新高度的阶梯。

 

猜想是指人根据客观事实进行的有限猜测并按照已知规律进行科学思想的总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自然不会被一般事实表象所满足,必然会开始探求事物背后所潜藏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以及这些存在之间的相互关联。常常在静坐或静卧之时,人们的头脑中可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或明或暗地浮现过这样一些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意识是什么?人的能量(能力)可以释放到什么程度?人死之后是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了还是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形式的转换?

 

在本文中,太和智库首席文化专家顾伯平先生将从历史和哲学的视角,借助“量子纠缠”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验的既有科学成果,尝试对人类意识进行大胆猜想。欢迎“量子纠缠”领域以及相关领域方家讨论、争鸣。
 

 

一、现代科学无法准确解释意识

 

一般而言,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最重要的就是拥有意识。这里所说的意识不是简单的目的驱向的意志(动物都有捕食、交配、猎杀的自我意愿),而是指能运用理性进行思考和创作的自由意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人,是指哲学概念上的“人”,广义即指人类,狭义是指人群,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人。那么一个自然人的本质又是什么呢?马克思并没有清晰地问答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诣》中论及道家治身,主张“神本形具”【2】——即视精神为生命之本,而形体为生命之具观。但是,神(精神)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即使是生命之本,也并不一定就是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血肉之体,不是组成身体的细胞,也不是存在于身体中的个体思想和意识,那么究竟是什么?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但为什么偏偏是人类会劳动呢?劳动不也是受意识驱动的吗?

 

因此,首要的问题是:意识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人类基本上有神学和科学两种观点。一般而言,神学认为人类的意识来自于更高级的神灵赐予的能力,至于意识是什么并不是考虑的重点;而科学致力于探求意识的物质基础,进而以其物质性确定其物质的载体。孰是孰非,争论不休。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突破式发展,具有意识的科学家们用机械世界观研究自然和宇宙,花了几个世纪时间研究,依旧不知道意识是什么。意识(consciousness),对科学界来说仍然是个迷。我们无法利用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等来测量意识,尽管我们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意识是存在的。如何来研究无法用常规方法测量而又存在的意识呢?

                                                 


 

现代医学在神经和大脑上对意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大脑的许多功能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但仍然无法解释“意识的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4】。科学尚没有成功地面对那个有关存在的最熟悉、又最神秘的因素——意识。

 

我们可以这么想象:人死了之后,意识到哪里去了呢?是凭空消失了吗?一种流传已久的解释是,死后人的意识(灵魂)上天堂或下地狱了,或者投生转世。这似乎与科学中能量的守恒定律不谋而合,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如果把人比作苹果的话,我们所看到的苹果可以说是物质的,就像我们的身体。那苹果的气味是不是可以比喻为我们的精神?如果说苹果的气味只是苹果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渗入到空气当中以气味分子的形式被我们所感知,因此说也是物质的,那人的精神是不是我们的身体所发散出来的某一种形式呢?而事实上,我们已经发现,人的意识同时伴随着一种波动,即我们所说的脑电波是意识的一种表征。
 


自培根【5】以来,现代科学的主流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在物质中产生的副产品,这种唯物论观点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与挑战。例如:(1)许多科学家认识到,要从没有意识的物质中产生意识,这需要奇迹的发生,而唯物论是不承认有超自然现象的。(2)梦和精神分裂都证明,思维有能力创造出如同你真实体验到的一样的时空现实。精神分裂患者所看到和听到的景象和声音,对他们而言,和你现在正在读的这页书,以及正坐着的这把椅子一样真实。(3)现在有科学研究者从量子测量的角度分析,认为意识不能够被进一步简化,也不是在物质运动中突然出现的,因为如果意识只是物质的副产品,那么这无法解决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难题”。量子力学认为物体在没有测量之前,都是几率波,测量使得物体的几率波“倒塌”(collapse)成为观测到的现实。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意识是从物质中产生的,那么从根本上讲大脑也只是由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几率波,大脑的几率波如何能够使得被观察物体的几率波“倒塌”呢?对于更大的宇宙的现实来说,这是不是意味着存在宇宙之外的具有意识的观察者?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测量佯谬”。为了解决这个量子测量佯谬,物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但是从根本上仍然无法绕开意识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尤金·威格纳(Eugene Wigner)【6】认为,意识是量子测量问题的根源。虽然物理学认识到意识在量子力学的层面上就存在,但是量子力学本身无法解决意识的问题。从量子力学创立时起,意识问题就一直困扰着量子力学,但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对这一问题视而不见,试图逃避这个令物理学尴尬的难题。【7】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在大脑神经层次上无法真正了解意识,意识是在大脑的微观下就出现的,即真正要研究意识,要在微观领域里找,要在量子的层次上进行研究。【8】微观领域是量子力学描述的世界,而量子力学本身又遇到了意识的难题(测量问题)。因此,物理学和生物学在微观领域里,在量子的层次上遇到了意识这一共同的研究对象。

 


 

物理学定律和生物学规律是不一样的,基于实证逻辑的物理规律是指令性的,而生物规律是选择和反馈性的,是非线性的。如何把物理和生物的规律统一起来?虽然它们的特征非常不同,但是它们都遇到了意识这一共同难题,要把物理和生物统一起来看来和意识有关。与此同时,如果说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那么在微观粒子中同样存在着意识,即意识在量子水平、在微观领域里就自然存在着,这也就会引导物理学和生物学在微观领域里、在量子的层次上研究意识。

 

二、意识问题的突破在于量子纠缠

 

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微观粒子的物质的一面,意识那一面是无法用量子力学描述的。

 

综观到目前为止的科学实验成果及其分析研究成果,似可这样以为,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中同时存在,物质和精神(意识)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意识超越我们可以看见和感觉到的四维时空,如果人的眼睛能够看到微观,那么就可以看见意识的存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预言和期望,一个新的世界观的时代就要来临,科学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科学和信仰的界限将会消失。

 

意识对人来说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等概念来测量,不过意识具有一些人们熟悉的特点(征)。如果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那么微观粒子自然也具有意识,自然也会表现出意识的特点。如果在实验中微观粒子表现出意识的一些特点(征),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是在一个侧面证实了微观粒子具有意识?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关系。【9】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能感知并产生互动表现。这种被称为“量子纠缠”的现象已经被世界上许多试验室证实,科学家已经实现了6-8个离子的纠缠态,我国科学家实现了13公里级的量子纠缠态的拆分、发送。许多科学家认为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现在西方哲学界、科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意识和质量、能量一样重要,是物质的一个根本特性,在微观粒子中就存在着意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有物质的一面,同时也有精神(意识)的一面。量子纠缠可能就是微观粒子具有意识的证据。虽然人们对其确切的含义目前还不能准确表述,但是对哲学界、科学界和宗教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实验表明,量子纠缠这种关系一旦发生后,就保持了下去,纠缠一方得到的任何信息,另一方也会马上感到,不需要信息传递。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不喜欢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10】是存在的。量子纠缠超越了我们人生活的四维时空,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微观粒子能够保持这种记忆能力,能够区分和识别和其有“纠缠关系”的特定粒子,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认识”和“记住”这种纠缠关系,这用纯物质的观念是无法理解的,其实微观粒子的这些特征和人的意识相似。在量子物理中,这种没有确定的状态,一旦被观测,也就是人的意识一参与,基本粒子的波函数就开始坍缩了,电子就会出现在一个确定的位置,就出现某种客观实在,所以客观实在产生于意识参与的测量。在量子力学中,物质是由测量而产生的,而起心动念的实质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测量。起心动念的时候意识本身就不再自由了,它突然就坍缩到某个具体的概念之上了。

 


 

于是,有理由作这样的猜想:意识是一种量子物理现象,意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也存在于宇宙之中。既然量子能纠缠,那所谓的第六感、特异功能是否就是量子纠缠的一种表现?包括中医经络学说讲的“气”,用任何实验方法都没有找到,很可能是量子力学现象,用经典物理学的电学、磁学及力学方法去测量,是测量不出来的。伏羲在画“八卦”【11】时已知“量子纠缠”原理,只是局限于当时没有手段测试和验证,所以没有任何实物、文字等文化遗存实证。人作为显物质的个体差异、人脑的差异与信息不对称、人的物质与精神占有欲望对理性智慧的制约等,本质上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对于接收量子纠缠的能力有所不同。比如,我们人类和猿猴的脑容量相差并不是太多,但是有很多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猿猴就是怎么理解都理解不了。人类对猿猴不能理解的东西,一看就能理解,这就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比猿猴高了一等,自然而然就能理解猿猴不能理解的东西。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雨水、霜降等“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一定是符合了某种古老智慧,因而在2016年11月30日获得第11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批准,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2】。再比如,中国“干支纪年”的创设者一定是“心知肚明”“量子纠缠”原理的,否则,“天干”和“地支”谁也离不开谁地纠缠了那么多年,从未出过错,而且还将继续纠缠。【13】就好像佛教中说,有些人没有慧根,没有慧根的人很愚钝,有慧根的聪慧的人,往往能够一眼看懂愚钝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意识是这些纠缠态电子坍缩而产生的,意识不光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细胞之中,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为宇宙中不同地方的电子可能是纠缠在一起的。量子纠缠告诉我们,一定有个地方存在着人的意识。如果人的意识不光存在于大脑之中,也通过纠缠而存在于宇宙某处,那么在人死亡的时候,意识就可能离开你的身体,完全进入到宇宙中去。这些需要放到更为宏观的层面继续检验。

 

三、“轴心时代”是偶然的吗?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 (KarI Jaspers)曾提出过“轴心时代”的概念,意即大约公元前 800-200年这段时间里,原来相距遥远并且显然是不通闻问的人们,在精神上与思想上都有重大的突破。有几个古代文化都发生了 “终极关怀的觉醒”,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都曾先后以不同的方式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是从来都未曾有的。与这种认识随之俱来的是对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基本意义有了新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在公元前6世纪,除了古希腊以外,在中国和印度同样诞生了哲学。在相互间的“有形空间”完全隔绝的情况之下,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都尝试着用思想来驾驭世界。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事件被雅斯贝尔斯称作“轴心时代(Achsenzeit)”:

 

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了。在中国生活着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所有派别都产生了,墨翟、庄子、列子以及不可胜数的其他哲学家都在思考着;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生活着佛陀,所有可能的哲学流派以至于像怀疑论以及唯物论,诡辩术以及虚无主义都发展起来了,情形跟中国一样;在伊朗,查拉图斯特拉在教授他那富于挑战性的宇宙观,即认为这是善与恶之间的斗争过程;在巴勒斯坦则出现了先知,从以利亚经过以赛亚及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在希腊则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作家修昔底德,以及阿基米德。通过上述的那些名字所勾画出的一切,都发生在这几个世纪之内,并且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相互间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个时代的新的东西比比皆是,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整体中的存在,自我以及自身的极限。他感觉到了世界的恐怖以及自己对此的无能为力。他提出一些极端的问题,在无底深渊前寻求着解脱和救赎。在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极限时,为自己确立了最崇高的目标。在自我存在之深层以及超越之明晰中,他体会到了绝对性。

 

在这个时代产生了我们今天依然要借助于此来思考问题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们至今仍然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宗教。【14】

 

我们看一下这一时期的伟人就能一目了然:

释迦牟尼:公元前643~~公元前563

大雄:公元前599~~公元前527,古印度耄那教创始人,乔达摩同时代人物,非暴力学说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

孔 子:公元前479~~公元前551年

庄子:约前369-前286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

……

在“轴心时代”,无论是东方西方、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整个人类都在提出、探讨理想统治者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宇宙生命的起源运行和未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构成了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孔子、老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都是同时代的人,这不是巧合。走进这些轴心时代的大师深处,你会看见他们寻求的东西都在天上,都是源头性的生生死死的叩问。把他们当初的问题摆在今天的桌面上,同样鲜活而令人深思。在他们的寻求与叩问中都留下了各自的无奈与遗憾。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15】佛祖在当时就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的过客而已,人类生死往来的范围是“三千大千世界”【16】(约等于一个银河系),而大千世界又其数无量。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只如一粒微尘。

 

 

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各种解释,基本上都是围绕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冶铁技术发展等看似正确的“唯物主义”史观,但我以为这样的解释太虚弱太简单,实在难以回答这一极其特殊的问题。完全有理由有证据进行这样的猜想:人脑就像活电脑,有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天然能力,因为宇宙间智能生命的联络只有依靠大脑,所有智能生命都有脑的存在,大脑在宇宙中是一个共享。英国科学家、伦敦皇家学会院士查尔斯·谢林顿爵士(Sir Charles Sherrington)被公认为神经生理学的鼻祖。他正是在研究了脑细胞之后,才感怀至深、文思泉涌的:

 

人脑乃是一台施了魔法的编织机,千百万织梭往复翻飞于斯,织就花纹转瞬即逝,图案寓意何其深远,几曾又有过驻留的时刻。小小图案似合若离,此消彼长,宛如银河欢舞九天。【17】

 

宇宙中有一种专门的能量,是宇宙间一切智能生命智慧的生发来源。20世纪中国的“不古不今之学”【18】创始人陈寅恪【19】先生也是一位深谙量子纠缠理论的“猜想”大师。纵观陈先生的无尽学问及有限著述,其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奥妙太多太多……陈先生的大脑“乃是一台施了魔法的编织机”,不然,陈先生怎么能够同先他300年的柳如是【20】小姐进行默契对话,而且对柳小姐及其朋友的所思所想所行掌握得那么精准慎密。

 

不难想象,宇宙的某个高级文明在“轴心时代”在地球发出了量子纠缠形式的高级信息,这一信息同时被世界各地的杰出人士接收到,从而促使其殊途同归。也有一种可能性,他们接收到的是同一信息,他们也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他们必须根据他们各自存在的有形世界的环境和客体的个性进行着客体能接受和理解的阐述。古今中外,有这种感应力的人不是很多且水平、程度、层次不等。除此之外,别无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结语

 

人作为地球上显物质的万物灵长,是宇宙中,主要是地球上,暗物质、显物质联合运动的产物,人的意识是暗物质、显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能量信息来源表面显示是显物质的,实际上更多地来源于暗物质。人的死亡其实仅仅是一种存在形态和方式的转换。

 


 

当然,到目前为止,关于量子的诸多谜团都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不过假如量子纠缠问题得到完整精准的解决,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纠缠发生在有着共同历史却又相互分离的部分组成的系统中,测量其中一个部分就会揭示出测量其“远亲”时的结果。纠缠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它表明,时间和空间不会像束缚人类活动那样束缚量子现象。有关量子纠缠的最新需要解开的问题(包括黑洞)都需要人类手臂加长、手段延续、永无止境地持续探索下去……完全有理由坚信,人类一定都热切地盼望着有朝一日,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某一时间开始可以任意穿越纵向的宇宙时间和遨游全部宇宙空间,就如同今天任意选择时间乘飞机或高铁到达任何地方一样方便自由。到那时,才是人类达到大同的自由王国的最幸福的时代!

 

猜想的至高境界和无限魅力在于:心无挂碍,思无羁绊,猜无禁忌,想无止境!

 

宇宙永远!生命永远!猜想永远!

 

作者顾伯平先生(左)与中国首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右)合影

 

注释:

 

【1】[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56

 

【2】[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见《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P3292

 

【3】《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选自[德]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P508

 

【4】根据现代科学理论,单个原子遵循严格的量子运动规律,由大量原子组成的物体则遵循近似的经典运动规律,这些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混沌的自组织行为。那么,由原子组成的人脑为何会有快乐和悲伤呢?现代科学对一堆原子行为的预测中绝没有快乐,它甚至根本不知道快乐是什么。然而,人的快乐是如此真实,在某种意义上,它比现代科学所研究的客观世界更加真实。“意识的难题”近年来重新触发了哲学上长期解决不了的争论,即意识是从物质中突然出现的,还是万物皆有意识。

 

【5】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也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6】尤金•威格纳(Eugene P.Wigner) 美籍匈牙利人,凭借对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的理论贡献,特别是发现和应用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获得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7】Rosenblum, Bruce & Kuttner, Fred: QUANTUM ENIG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8】 例如,Penrose, R., A theory of everything? Nature 433, 259 (2005).

 

【9】 Alain Aspect et al (1982), “Experimental Tests of Bell's Inequalities Using Time-Varying Analyzers”, Physics Review Letters 49, 1804-7

 

【10】在物理学里,超距作用(action at distance)是物理学史上出现的关于作用力及传递媒介的一种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瞬时的相互作用,不需要任何媒质传递,也不需要任何传递时间。参见戴念祖.《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2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P45-46

 

【11】 [唐]司马贞《三皇本纪》:“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蛇身人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参见[汉]司马迁著《史记》(赵生群编,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 2014年7月版)第十册附录二《三皇本纪》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五个新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http://zh.unesco.org/news/wu-ge-xin-xiang-mu-lie-ru-ren-lei-fei-wu-zhi-wen-hua-yi-chan-dai-biao-ming-lu

 

【13】 据《天干与地支》(作者于元,主编金开诚,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论述:天干地支不仅被用作记时间这么简单,它的真正作用是准确忠实地记载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运行的盛衰状态和规律特点。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甲乙携带风气,丙丁携带火气,戊己携带湿气,庚辛携带燥气,壬癸携带寒气,这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质特色中,寅卯携带风气,巳午携带火气,申酉携带燥气,亥子携带寒气,辰戍丑未携带湿气,以一种独特的程序运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气有着另外的一种既遵循五行相生规律,但又不完全遵循五行相生规律运行的模式。天地的五行之气不但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只要把握天地五行之气的运行状态,一方面可以用来分析未来环境气候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预测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趋势,能够预测未来的环境趋势,这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理由推断,天干地支可能是超越现代科学的先进知识,可能隐藏着宇宙的秘密信息、气候变化的秘密程序、人类生命的神秘密码、事物发展的规律。

 

【14】参见[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P8-9

 

【15】《论语·里仁》,见[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1版,P146

 

【16】 见《长阿含经》第四分卷第十八世记经阎浮提州品第一:“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龙、四千大龙、四千金翅鸟、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四千大恶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树、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P318

 

【17】[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著:《思维导图》,卜煜婷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9月版,引言部分插页

 

【18】 陈寅恪对自己的思想最为明确的表示为:“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出自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P252

 

【19】[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20】 柳如是(1618—1664),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明末清初人,家境贫寒,幼年被卖与官宦人家,后沦落青楼。其人貌美,善诗会曲,能书擅画,行风流纵诞,志不羁陋俗,敢追求人生幸福,且明于民族大义,远胜时官腐儒,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后嫁钱谦益为侧室。陈寅恪以钱谦益小妾柳如是为书名,著封刀之作史学名著《柳如是别传》,表面上是柳如是的传记,实际上写的是钱谦益在降清之后如何与郑成功合作反清复明。参见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中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版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