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文明论坛”闭幕式致辞

2017年08月28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1939年的今天,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飞上了天空。这次成功的飞行,使得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903年提出的液体燃料火箭的思想和火箭飞行理论得到了印证。而如果从中国北宋时期发明的带火药的火箭开始算起,火箭从理论到最终实践成功,几乎走过了1000年的历史。这让我特别感慨于从理论到实践之间的艰辛。其实在本次论坛前,我也有些担忧,因为学术论坛大多会在理论上绕圈子,形而上的东西比较多,真正能付诸实践、具有指导性的行动建议可谓凤毛麟角。但参加完本次论坛后,这种担忧就一扫而空了,此次论坛达到的实际成效和收获的行动方案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论坛围绕人文交流、人工智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三大议题,来自国内外的近40位嘉宾,通过演讲和对话讨论的形式,提出60多个主要观点,20个可行动建议和计划。可以说,首届“太和文明论坛”结出了丰硕成果。而这些,都得益于在座诸位专家学者的严谨、真诚和无私的奉献。在此,我谨代表主办方对所有参会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为本次论坛的成功以及为寻找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发展方向所作出的努力。

谢谢大家!

我记得在开幕式致辞中,太和智库首席文化学者顾伯平先生,希望我们能无条件放下傲慢与偏见,充分地认识到文化多元无优劣,通过比较研究、善意探讨,通过互鉴重构促进文明进步,共同推动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而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种善意、积极、和谐的沟通交流。我们近百位专家学者一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讨论,智慧火花处处可见,一些真知灼见振聋发聩。

 

 

比如针对这次大会论坛的主题,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Thorsten Jelinek指出目前全球化的文化冲突在进一步加深,但与此同时,这种冲突却“能够去推动我们彼此理解,能够去尊重彼此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分享、发展共同价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则强调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并指出“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些观点实际上与中国近来对外发展特别强调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不谋而合,也为整个论坛奠定了基调,让我们在探讨“把握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发展方向”这一主题时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而在随后的三大分论坛上,专家们的讨论更是精彩纷呈。

 

 

在中外人文交流分论坛,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Stephen Orlins指出,“美中关系现在碰到了一些困难,但越是在困难时期,人文交流会变得愈发重要,将成为未来美中关系很好的润滑剂,这不禁让我有了更多的使命感,我们的论坛也将对未来促进美中关系发展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另外,很多专家的观点也十分具有创新性,比如前中联部副部长于洪君提出借助“一带一路”这样一个世纪倡议,实现中外人文交流的融合畅通。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G20中心秘书长龙永图提出,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力,让跨国公司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政府加大解决利益分配不平衡的能力”,让全球化发展多一些人文关怀,以此来更好的发挥人文交流的作用。好莱坞导演、制片人Julia Pierrepont III女士特别提出,在中美电影合作领域,中国可借鉴好莱坞发展模式,“建立基金会来鼓励拍片,共同制作有影响的影视作品”等。这些都为我们加强未来中外人文交流提出了切实可行计划,值得我们深思。

 

 

人工智能分论坛方面,谷歌大中华区总裁Scott Beaumont、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潘天佑,以及亚马逊AWS首席云计算技术顾问费良宏等嘉宾,分享了各自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前沿应用,更新了大家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提出了“人工智能是一个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的观点,澄清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歪曲和误解。沈晓卫指出了人工智能未来的四个发展方向;潘天佑提出了机器人能够模拟情感才能更好地服务人类,走进家庭;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丁一凡和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副总裁商容女士提出,要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并让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惠及每个人,保护弱势群体;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王光熙提出,未来“智能互联网”时代中,人工智能是核心变革中最重要的部分;行业规范方面,信帧机器人iRobotCity创始人兼CEO贺江涛分享了他们公司创立的机器人监护人责任制和物权所有人责任制;太和智库研究员王杰提出,人工智能发展导致的大规模失业将必然发生,需要提前做好控制和引导。发言嘉宾一致认为奇点会到来,发生时间取决于计算机基础材料和技术的发展,无需过分恐慌,但需在人工智能发展中不断审视,设立行业发展的相应原则和规范。

 

 

关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摄影师Diane Tuft女士和知名纪录片导演Bill Megalos通过数十年的亲身经历,用镜头记录下了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及其对北极冰川、自然界、人类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影响,证据确凿,情景感人。在美国官方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锋、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昕蕾女士均从不同视角剖析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中国的角色问题。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特约顾问Cameron Hume强调了信息传播渠道与效率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矿产资源合作的趋势、挑战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根据不同情景给出了中国关键产业部门CO2减排潜力和技术路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驻华代表、中国生态学会理事朱春全,保护国际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晓海,太和智库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永生都强调要反思当前的GDP核算和政绩考核体系,发掘新概念或指标体系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比如生态系统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蓝碳倡议(Blue Carbon Initiative)、绿色发展指数(Green Development Index)、真实进步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等。

 

实际上,上述所有观点和建议都与本次论坛的初衷相吻合。无论是太和智库还是“太和文明论坛”,我们均冠以“太和”之名。“太和”是中华古老文化经典《周易》的核心理念,指的是“自然赋予万物独特禀赋,成就各自品性,协调万物并济,才能达至最高和谐”,这种最高层面的和谐,就是“太和”。当然,要达到“太和”,我们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行动纲领和实际作为。我们举办“太和文明论坛”就是希望能广纳海内外贤能,探讨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挑战,发掘推动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我们不愿粉饰太平、纸上谈兵,我们执着于将理论落实到持续的行动中去,从而真正实现汇聚全球智慧,促进和谐发展的目标。

 

 

各位嘉宾朋友,首届“太和文明论坛”即将结束,但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在此,我很荣幸能代表太和智库正式宣布:我们将把“太和文明论坛”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并为此成立更为专业化、国际化的理事机构。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诸君广邀宾朋、建言献策,合作共赢,携手推动“太和文明论坛”成为融汇全球智慧、为全人类服务的平台。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相会。

谢谢大家!明年再见!

 

附录

主论坛及分论坛发言嘉宾

·主论坛

 

Stephen Orlins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

 

于洪君

前中联部副部长。

 

李成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及外交政策项目资深研究员。

 

崔立如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博导;全国政协委员,外事 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华美国学会和中华日本学会等学术团体高 级顾问;核威胁倡议协会理事(NTI, 美国)。

 

丁一凡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分论坛

--中外人文交流

 

吴心伯

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理事,三边委员会会员,亚 太安全合作理事会(CSCAP)中国委员会委员。

 

龙永图

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G20中心秘书长。

 

孙长栋

太和智库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

 

Julia Pierrepont III

好莱坞导演、制片人。

 

程宏刚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亚和东欧问题专家。

 

吴毅宏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原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总编辑、党组书记,新华社外事局正局级副局长,国际部副主任。

 

Joseph Merante

美国 Humpty Dumpty Institute 执行总裁。

 

胡彬彬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吴海龙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 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李成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及外交政策项目资深研究员。

 

Stephen Orlins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陈宏兵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

 

释慧固

太和智库研究员,马来西亚籍佛教僧人。

 

曹智频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陈大立

教育部国际司美大处处长,艾森豪威尔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Travis Tanner

中美强基金会主席。

 

达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人工智能

 

伊迪

太和智库副理事长、秘书长,完美世界产业集团副总裁。

 

Scott Beaumont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

 

沈晓卫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

 

潘天佑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

 

费良宏

亚马逊AWS首席云计算技术顾问。

 

王杰

太和智库研究员,隆正互联董事长兼总经理。

 

贺江涛

信帧机器人iRobotCity创始人兼CEO。

 

丁一凡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王光熙

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

 

商容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副总裁。

 

张磊

太和智库研究员,太和智库大数据研发首席专家,车车网董事长。

 

张超

太和智库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青年学者。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Thorsten Jelinek

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

 

Diane Tuft

美国摄影师。

 

Cameron Hume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特约顾问。

  

Bill Megalos

美国知名纪录片导演。

 

张海滨

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

 

李昕蕾

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于宏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所长。

 

林永生

太和智库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朱春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驻华代表、中国生态学会理事。

 

温宗国

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海

保护国际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