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星期五

2015年12月11日
编者按:中国有“双11”,美国有“黑色星期五”,都是购物狂欢节。美国消费者在每年感恩节次日的“黑色星期五”促销活动中也非常疯狂,不惜在寒风中彻夜苦等,甚至为了心仪的商品大动干戈。在全球扫货的中国消费者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采购良机,黄皮肤挥舞金色信用卡的场景在今年的美国“黑色星期五”到处可见,大有将“黑色星期五”演变成“金色星期五”之势。14亿人服“雾”于内,中产以上挥金于外,发展模式转型和需求升级都须供给侧改革助推。请看太和智库纽约报道组从前方发回的消息。
 

黄色面孔笑傲“黑色星期五”

 

美国“黑色星期五”的购物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国的“双11”大战。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黑色星期五”,亚马逊(Amazon)、塔吉特百货(Target)、沃尔玛(Walmart)、Zappos、梅西百货(Macy’s)等等大小商家的网络销售额比去年均成长了近40%,这其中自然也不乏中国消费者抢购的功劳。据估计,来自中国的网络订单大约占到30%左右。众多实体店也赚得盆满钵满,其中中国客户增加了不少,其购买力让店家眉开眼笑。坊间传闻:“巴黎恐袭事件”让大批中国买家从欧洲转战美国。

 

 

“这还是美国吗?我还以为身处家乡深圳的百货商场里呢!”第一次加入“黑色星期五”抢购的林先生,星期五一早就与太太冲到美东最大的伍德伯里奥特莱斯(WoodburyPremier Outlet),准备帮中国亲友“代买”一些商品,结果发现部分卖场里八成以上都是华人面孔,尤其是各大名牌皮具店内,华人顾客都像不要钱似地疯抢,结帐台前大排长龙,人人肩挑手拎。更有甚者,许多华人分工合作、开展“团队作业”,有人挑包,有人看货,有人付钱,卖场内外处处都是“包”治百病的华人。

 

 

无独有偶,位于洛杉矶郊区的棕榈春天奥特莱斯(Palm Spings Premium Outlet Mall)和沙漠之丘奥特莱斯(Desert Hills Outlet Mall)也被华人挤爆。

 

从事代购数年的张女士说,她的中国亲友都知道美国“黑色星期五”会有大折扣,一个月前就纷纷发送微信,列出各种“采购单”。美国的代购行业入门条件低,无本万利,只要有中国客户,就可以自己当老板,广大新移民及留学生都趋之若鹜。

 

 

《经济学人》(Economist )网络版报道:“中国人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为了迎接这样的消费模式,美国各大品牌纷纷推出迎合亚洲人品味的系列产品。LV、维多利亚、Lanvin、Dior等产品推出的酒会、走秀现场不乏中国人面孔,沃尔玛更计划在中国增加100个大型超市。当下中国的消费能力让世界瞠目。

 

美国学者、媒体大吃“酸葡萄”

 

2015年,到世界各地旅行的中国观光客已超过1亿人次,中国人出境人数和人均消费已经提前在全球登顶。面对这一“超级金主”,美国学者和媒体态度矛盾。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教授彼得?纳瓦罗近来发表文章提醒美国消费者:爆买中国制造的商品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会危害美国国家安全。这位教授说,今年的“黑色星期五”,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制造商品将给美国添加数十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国从中获得的利益将使中国军方获益,同时导致美国逾5万家企业的倒闭。他希望下一位美国领导人可以正视此一危机,集中注意力关注一个与军事存有内在联系的“威胁”,那就是“美国人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CNN这样评论中国消费者:他们喜欢将自己的购物经验分享到微博或其他社交网络圈;他们没有耐心,对于美国商家的服务态度普遍不满;他们不能忍受排队,不能接受事先预约;他们认为有钱就是上帝,不需要按牌理出牌。我们准备好接待这样的消费者了吗?

 

需求升级引起的供给反思

 

“爆买”日本,“染黄”美国,“夺奶”荷兰,大批中国人在海外实现消费需求升级,一方面说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国内的税务、地产、物流、质检等基础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上述现象无不折射出国内“生产升级”与“消费升级”之间巨大鸿沟,而“生产升级”的疲弱更突出了供给侧的问题的深刻。类似例证比比皆是:苹果手机价格高昂,但一机难求,与此同时,国内的“山寨机”早就销声匿迹,低端机陷入红海竞争;日本的电饭煲、马桶盖引起国人的抢购,与此同时国内同类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出境游成为风尚,与此同时国内景点“宰客”、“天价门票”、“投诉”不绝于耳。

 

一方面国内消费不振,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能力外溢、中国买家“买遍全世界”,国内外消费“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凸显了我国供给侧问题的深刻。从表面上看,国人“买遍全世界”是对于相对廉价商品的追逐,与生产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从目前国内商品的供给角度思考,产品的供给与消费严重脱节,过剩产能侵占了大部分资源(人力、土地、资本等),造成满足需求的生产投入不足,这是中国购买力全球溢出的深层次原因。供给中“旧”的部分太多,低端产业比重多,难以适应需求;“新”的部分又不强,难以满足需求。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